从流通性的角度来看,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是短时间内流通性缺乏所致。流通性是一个典型的“合成谬误",即对部分来说是正确的,对全体来说却不一定正确。
股市暴涨暴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20世纪20年代股票交易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在瞬间就可以将资本转入或转出股票市场。尽管个人可以自由转移资本,但作为一个整体,社会是不可能自由收回其资本的;并且任何具有一定规模的投资者这样做的结果必定都要失败。
因此,股票市场与银行业有些相似的特点,即尽管对于任何一笔活期存款来说,其流通性是很强的,但对银行的大多数贷款和其他资产来说,其流通性与活期存款的流通性严重不对称。个人存款账户之所以能保持其流通性,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每天存入银行的资金与被取走的资金大致上是相当的。当然,由于两者并不可能完全相等,因此,银行必须保有一定批的准备金作为缓冲手段。但是,当突然出现一系列的巨额提款需求时,准备金也会枯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储户对银行的支付能力产生怀疑时,每个人都会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力更早地去提款,这将导致银行发生挤兑从而使银行倒闭,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储户都无法取款。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人们对存款流通性的信任才导致了存款流通性的缺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流动性悖论”。
在股票市场上,情况也是如此。股市之所以能够保持其流通性,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天流入与流出股票市场的资金大体是相当的。当它们不相等时,在没有其他制度制约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强行调整股票价格的办法来促使其供求达到平衡。因此,流通性缺乏是股市暴涨暴跌的最直接原因。
为了防止挤兑情况的发生,保持商业银行充足的流通性,现代金融体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制约商业银行正反馈机制的形成,这些金融制度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再贷款制度、商业票据再贴现、同业拆借等。同理,如果我们能建立一套制度来消化吸收股市中的买卖净差额或使股市中的买卖净差额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股市的暴涨暴跌,从而使股市在短期内供求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