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认为应在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进行权衡取舍的观点外,金融理论中还有一个学派认为融资中存在着一种“融资顺序”。该理论认为,公司在满足自己的投资需求时,会首先使用内部资金(来自留存回报),然后举债,最后才是发行股票。这种融资顺序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投资者把管理者的融资决策解读为显示公司财务前景的信号。例如,投资者会把发行股票解读为管理者认为股票被高估的信号。由于这种解读,理性的管理者就会把股权融资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一招,因为股权融资可能导致股价下跌。对于债权融资也有类似的看法,不过由于债权的价值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敏感度低得多,使得债权融资传递出来的价值高估的信号也弱得多。
融资
根据这一理论,当公司比较成熟且盈利较好时,杠杆水平会比较低,因为它们可以直接在内部融资而不需要借助于债权或股权融资。然而,该理论的实证证据并不足以形成定论。例如,现金流强劲的成熟公司会名列杠杆水平最高的公司之列,而根据融资顺序理论此类公司的杠杆水平应当最低。另一方面,高科技行业的新创公司也会跻身杠杆水平最低的公司之列,而根据融资顺序理论此类公司应有大量债务。
从这些证据来看,作为融资顺序理论基础的信号假说对于财务经理来说相当重要,但是它的作用在选择融资的具体方式和时机时要比在设定目标资本结构时更大。最近对财务管理者进行的调查也证实了这种解释最符合目前的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