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对行为金融的解释中,市场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不能反映经济基本面:
1.非理性的投资者行为。“非理性”投资者在预测股票未来绩效时没有正确处理所有信息。一项对职业基金管理者及分析师的投资行为研究显示,这种非理性体现为多种形式。例如,单个投资者做出过度反应,过高估计近期事件和结果的重要性,因此为近期绩效强劲的公司定价过高;再比如,单个投资者在调整预期时过分保守,因此对近期发布正面盈利公告的股票定价过低。
2.不同投资者出现系统性行为模式。如果单个投资者未经考虑经济基本面而做出买卖股票的决策,对股价的影响将会非常有限。只有当非理性行为以系统性方式出现时(如大批投资者共同表现出某种相同的特定行为模式时),才会出现持续的价格偏离。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过分自信、过度反应和以偏概全这类行为模式在投资者中很普遍,这类投资者规模大到足以导致公司股价(至少对于特定时间内的某些股票如此)游离于经济基本面之外。
3.金融市场套利的限制性因素。如果市场存在足够数目的理性投资者,且套利不存在障碍,系统性的非理性行为模式就可以被利用,且不会对市场估价产生持续性影响。现实中,这种套利并不总是可行的。在构建或运作套利头寸时存在交易成本和风险。
假定一家公司因为在最近几个月内实现超过市场期望的绩效而导致股价大幅上涨。投资者可能仅仅基于这些近期的强势绩效,就相信该公司会继续超出市场期望,从而追捧该股。依据行为金融学理论,许多投资者都会表现出这种短视行为,从而对股价上涨产生推力。
市场偏离
只要存在足够数量的投资者能识别这种短视行为并针对短视投资者的过高估价进行反向的卖空操作,股价便会回落到与基本面相符的水平上。但实际中并非一定如此。套利过程的成本、复杂性及风险对于经济基本面型投资者来说都过高。“噪声交易者”风险就是一例。价值背离会持续多久以及在背离结束之前是否反而会扩大等都是不确定的。专注于经济基本面的投资者如果出于某些原因在股价回归内在价值之前出场,则会蒙受损失。
当前述三个条件都满足时,行为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价值偏离将会非常严重且具有持续性。
一些著名的此类市场价值偏离案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条件是否应该,以及如何改变我们运用金融理论来理解和解释公司管理者在实践中如何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