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投资者思考和担心的问题都是蛮可笑的,或者是在当时根本不需要关心的,他们永远停留在思维的第一层次,做的都是“无效的思考”。可悲的是这种思考不仅无效,而且常常是有害的,所以有些人会发现自己越努力思考投资效果越差,懒得思考时投资反而不错,其努力程度竟然和投资效果成反比。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就试着来说说这背后的逻辑。
有效思考
影响股市走势的因素其实是确定的,无外乎这么几个方面:
1.经济面;2.政策面;3.资金面;4.技术面。
无论市场怎么走,投资者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四个问题,只是按思考重点不同分成不同流派。
但就某个方面的思考,其实得出的结论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比如:这两年经济面不好大家是有共识的,改革会继续也是有共同预期的,每个阶段资金面的情况大家的认识也差别不大,技术面处的阶段在大部分时间也是分歧不大的,但投资者的投资结果却总是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
我研究的结论是:思考都没大错,问题出在“时间错了”,即很多投资者在“错的时间”做了太多无用甚至有害的“对的思考”。
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一、在去年7月份到今年6月份,一些人一直思考国内外经济走势对股市走势的影响,他们研究GDP、PPI、美国什么时候加息等,有些研究报告动不动就几十页图表。这些报告最后的作用很可能就是找不到牛市的依据,最后错过了这轮行情,这属于典型的无效思考。
二、去年7月份到今年6月份的有效思考是:场内外日益增长的融资额推动股市上涨,股市上涨后的财富效应吸引新增资金源源不断入场继续推动股市上涨。
三、6月份开始对万众创新、一带一路政策、改革牛的思考就属无效思考,对打击场外配资的影响等思考就属于有效思考;
四、在8月份当国内外经济形势开始左右股市时,一些投资者眼睛还是盯在政府救市上,结果被再次暴跌所伤。
五、在9月份一些投资者思考的是技术面没有见底迹象,而不顾市场利空暂时出尽的事实,市场其实已转为由场内活跃资金主导,反弹一触即发。
六、市场最大的机会和最大的风险往往出现在指标钝化,或一般技术指标失效阶段,这其实让很多沉迷于技术分析的人士不得不承认耗费大量的时间做的却多半是“无效思考”。
还有两种典型的无效思考,就是该思考风险大小时却更多地在思考获取收益多少(大涨后,比如大盘5000多点时),在该关心收益多少时却只关心风险大小(大跌后,比如指数在3000点左右时)。
如何才可以做到有效思考呢,就是“抓主要矛盾”,即只思考当时影响股市的主要矛盾,少思考次要矛盾。
比如,目前影响A股走势的主要矛盾还是“政府态度”,态度由其对A股的认识所决定,态度由其推出的政策来展现。在没有大的政策出台前,市场走势由场内资金推动,继续缓慢反弹。在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层面的纠结与救经济的举措利空、利多相互抵消。此时此刻,对风险大小(害怕熊市)和收益多少(期待牛市)的思考都属于无效思考。
在对的时候思考对的问题,这属于有效思考,但唯有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并采取果断行动,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为股市投资最终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