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涉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方面。财政政策是财政学和税收学研究的范畴,货币政策主要是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研究的对象。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经济极度景气产生泡沫时要采取紧缩政策,经济困难衰退进入萧条时应该采取积极宽松的政策。此外,
有关证券业的政策和法规历来也是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及时对最新的政策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是证券投资的一项必备工作。
(1)财政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为三种:积极的、中性的以及保守的,主要依靠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实现。一般来讲, 经济不景气时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国债的发行,减免税负或者降低税负,减轻企业负担,这就增加了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刺激了经济,企业效益提高,投资价值提高,证券市场价格上升,证券市场重心上移,市场走强。反过来正好相反,紧缩的财政政策会减少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企业盈利减少,投资价值下降,股价下跌,证券市场走弱。
(2)货币政策:货币金融政策同样分为三种:宽松的、中性的、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主要依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贴现再贴现政策的变更、公开市场的操作、利率的变动、汇率的变动来实现。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
具有吸收储蓄功能的金融机构,为了储蓄户随时取现的准备,将吸收储蓄总额的一部分拿出来,放到中央银行,这一部分 就叫法定存款准备金,也叫备付金,存放到中央银行的这一部分资金占吸收储蓄总额的比例,就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这个数字是中央银行决定的,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意味着吸收储蓄的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放的额度增加,在市场的投放减少,银根紧缩。反过来,如果要是刺激经济,那就要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存到中央银行资金减少,向市场投放的额度增加,市场货币供应增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升降,影响到商业银行向市场投放资金量的多少,也就影响到工商企业融资的难易以及成本。市场供应量增加,融资难度降低,成本下降,企业财务负担减少,效益增加,流入证券市场的资金也可能增加,有利于股市的重心上移,股价上升。反之则相反。
(二)贴现再贴现
工商企业销售产品以后,买方支付了未到期的远期票据,若持有远期票据的单位需要现金,就可以将远期票据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购买工商企业未到期票据或者说远期票据的行为,就叫贴现,工商企业为了进行贴现所支付的费用叫作贴息,贴息也是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例如还有3个月到期的1000万元远期票据,年贴息率4%,那么3个月的贴息就是10万元,工商企业的1 000万票据可以卖990万元,这990万元资金到了企业流向市场,市场的资金供应增加。
如果中央银行进一步支持市场宽松的话,可以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从工商企业中购买的那张远期票据,中央银行购买商业银行的远期票据行为叫再贴现,再贴现的费用即再贴现率,若再贴现率低于贴现率时,假设再贴现率为2%,那么这张1000万元的远期票据可以以995万元的价格卖给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获得价格差或盈利5万元。
再贴现能够成型的前提是再贴现率一定要低于贴现率,否则的话这个行为就不会发生。中央银行通过对再贴现率的控制,可以鼓励商业银行积极进行贴现活动,向市场投放更多的资金。
(三)公开市场业务
政府利用在公开市场上的债券买卖,向市场投放债券,回笼货币,或者是向市场投放货币,回笼债券,这也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我们经常看到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向市场投放多少钱,或者是从市场回笼了多少钱,这个行为是对货币市场的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