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提高国有企业效益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然而,随着各种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亏损额还是逐年递增。上个世纪90年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1994年,国务院确定在100户不同类型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100家试点企业分布于20多个行业,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其中。“百户企业试点”对探索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将传统的国有企业转变成高效益、具有竞争性的现代公司意义重大。
东北国企的缩影
计划经济时代,沈阳的一条路——北二马路不仅在当地、在全国也闻名。
鼎盛时期的北二马路,两侧聚集了沈阳机床一厂、机床三厂、锅炉总厂、变压器厂,冶炼厂、重型机器厂、有色冶金总厂、汽车齿轮厂、东北制药总厂等37家大型企业,这些企业都是行业的龙头。有人统计过,这些企业共同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的350个第一。计划经济时代,全国重点工程所需的设备及材料,大多来自这些企业。彼时,沈阳人如果说在北二马路上班,都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北二马路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骄子”们开始失落,减产、亏损、下岗、转产、被兼并接踵而至。
1993年,在沈阳市政府的主导下,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机床二厂)、沈阳第三机床厂和辽宁精密仪器厂合作发起成立股份制公司——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通过对原三大机床厂资产重组成立沈阳机床集团(以下简称“沈阳机床”)。
在机床行业,沈阳机床的地位可以说难寻其右,中国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沈阳机床占了三家,沈阳因而被称为“中国机床之乡”。
上世纪90年代初,跟全国其他制造业企业一样,转型的阵痛使沈阳机床开始走入低谷。当时,沈阳三大机床厂的固定资产净值仅为原值的39%,远低于全国工业平均62.6%的水平,二十年以上役龄的设备占50%以上。随着“拨改贷”“利改税”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扩大,机床行业的生产环境急剧恶化。
“1994年,进口机器设备关税壁垒拆除,机床产品的进口关税提前降至9.7%,数控系统的关税降至5%,进口机床的涌入使国内机床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大企业市场有进口机床,中小企业市场,一批反应迅速、灵活的‘小机床’也在争抢地盘。”沈阳机床的一位销售人员回忆当时的情景。
从1993年到2002年,沈阳机床经历了最困难的十年,在岗职工数从27000多人缩减到11000多人。1996年,沈阳第三机床厂从“十八罗汉”跌入破产阵营。
“到2002年,我们做了一次很大的改变,把非主业都剥离出来,我们叫主辅分离,实现了一次资本重构。”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实施主辅分离是沈阳机床主业向做强做优迈出的关键一步。
沈阳机床率先实践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之一。2002年底,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等3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通知》。
机床行业的黄金十年
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居世界第4位,在全球占比上升至6%;2007年,在全球占比再次翻番,达12.3%,超过日本居全球第二;2010年,在全球占比达18.4%,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使中国机床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关锡友说,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制造业发展带动机床业高速发展。
2002年,沈阳机床销售规模只有13.6亿元,在世界机床行业排名36位。“那时候,我们还十分弱小,世界上的知名机床企业马扎克、德马吉、通快、森精机等公司都是我们追赶的目标,当时这样的目标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关锡友说。
2004年以后,沈阳机床通过并购德国希斯公司、重组云南机床、控股昆明机床,拥有了沈阳、昆明及德国阿瑟斯雷本三大产业集群,形成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全新布局。
2007年,沈阳机床启动了核心功能部件数控系统的研发,在上海建控制技术研发中心,在德国柏林、斯图加特建数控机床结构设计中心。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沈阳机床焕发内部潜力;通过技术进步,沈阳机床缩短与世界强手的距离。2003年到2010年,沈阳机床产值翻了两番。2011年,沈阳机床销售收入达180亿元,在世界机床行业排名第一。沈阳机床连续2年世界机床行业销售收入第一。
沈阳机床从名不见经传到登上世界机床行业的峰巅,关锡友归因于几条:一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机床行业创造了市场环境;二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国策,给沈阳机床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沈阳机床的传承和自身努力。
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开始实施,到2012年的十年期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速达12.7%,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10.7%。
2002年到2012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市场消费由52亿美元增加到350亿美元,在这发展的黄金十年中,沈阳机床完成了由小变大,但“先做大,后做强”的沈阳机床面临着达到历史高点后的挑战。
在中国机床市场达到高峰后,国内机床企业的市场份额却开始下降。2009年,国产机床在我国的市场份额达到最高点的70%之后开始下降,2010年为64%,2011年为60%。与此同时,机床企业的利润微薄,行业利润率在1%左右。从2012年开始,沈阳机床(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开始持续下滑,企业也徘徊在亏损和微幅盈利之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2012年沈阳机床亏损1763.46万元;2013年亏损7667.11万元。
八部委综改试点的使命
经过艰苦潜心研发,2013年,沈阳机床成功研发出在网络环境下面向用户、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i5智能控制系统,并在2014年初在全球首发了i5系列智能机床。
i5是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Industry、Information、Internet、Integrate、Inteligent)的有效集成。i5智能机床作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终端,实现了操作、编程、维护和管理的智能化。目前,沈阳机床“i5”核心技术拥有101项知识产权,其中著作权22项,专利权79项,源代码240万行。
i5智能机床目前是世界一流,领先世界,这使沈阳机床在全球机床核心技术方面有了话语权。尴尬的是,沈阳机床生产世界最先进智能机床的同时,一直在亏损,企业脱困步履维艰。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战略性要求。强企标准就是技术上要有话语权、产品要达到世界一流、经济规模和效益世界领先。”关锡友说,对标世界先进企业,打造世界领先机床集团是沈阳机床的必然选择。
十九大闭幕后不久,国务院通过了沈阳机床的综合改革方案,国家八部委专门下发文件,标志着沈阳机床的改革与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八部委综改试点要求,沈阳机床不仅要立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样板,更要努力发展智能制造、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综改试点给沈阳机床两个任务:一是国企改革试点,国务院国资委将沈阳机床纳入东北地区国企综合改革试点,通过企业深化改革、苦练内功、政府积极支持等综合施策,立出国企改革脱困样板,推进辽宁及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二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示范。
据介绍,综改方案主要思路是:瘦身“止血”,坚决打破“大而全”企业结构,通过剥离低效资产和业务、定编定岗减少冗员、分离移交办社会职能等措施,止住各类“出血点”;政策“输血”,通过统筹运用盘活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股份增发、市场化债转股、银行信贷等多种手段,优化企业资本及负债结构;强身“造血”,以发展高端智能机床制造为核心,精干主业,优化产业布局。
据了解,到2017年底,沈阳机床市场化债转股总金额92.51亿元,已完成债转股金额67.51亿元,用于集团偿还上市公司沈机股份因购买非i5资产形成的非经营性占款;沈机股份因资产出售形成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非经营性占款75.74亿元已全部偿付完毕。
债转股改革措施的落地,使集团和沈机股份资产负债率明显降低,资本和负债结构得到优化,为沈机股份集中资源打造智能制造核心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
探索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八部委综改试点的国有企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示范是沈阳机床试点的另一个使命。关锡友的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示范就是希望沈阳机床以独有的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全面深入中国工业体系,重新定义工业生产方式,催生新的生产关系,诞生新的工业经济,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机床行业的盈利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再以卖机床盈利。”关锡友认为,制造业进入薄利时代,传统技术已经走到尽头,传统方式已不能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锡友说,以德马吉、森精机为代表的企业,客户服务成为主要盈利渠道。不仅是机床行业,薄利时代对传统产业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对此,沈阳机床迎接挑战的策略是由传统的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转型。
如何把几十年的传统制造型企业成功地转型为工业服务商?沈阳机床的实践体会是:不但要重新设计体系,还要具备三个重要条件。
一是核心技术。沈阳机床已经诞生了自己的核心技术—i5智能控制系统,这一核心技术是别人不可模仿的,是适应市场引领潮流的独创技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就可以诞生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没有核心技术,企业搞服务就没有依托。
二是要有搭载服务的强大网络。沈阳机床在行业内率先开设4S店,搞展示、配件服务、销售、培训、维修和技术服务。目前,沈阳机床已经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几十家4S店。在国外,未来将建立20家营销中心,形成国际营销网络。依靠这一平台,把服务平台搭载到市场前沿、搭载到客户身边提供服务。
三是金融工具。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金融创新一定要和产业紧密结合。沈阳机床的经营已经实现了和金融的初步结合,沈阳机床与华厦银行在国内首家联手建立设在企业的金融管理中心,以这个核心企业信用为纽带,华厦银行向沈阳机床的上下游中小型企业融资,既降低了银行风险、扩大了融资规模,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提升了沈阳机床的品牌凝聚力。有工具,才能转型成为工业服务商。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制造业上没有自己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不可能完成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像沈阳机床这样的大企业,没有技术的超越,也同样不可能实现由大变强。”在关锡友看来,由制造转向创造,核心是基于技术创新超越,解决产业空心化后的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智能制造将是未来工业生产的潮流,如果把握住这次机遇,我们就有可能在21世纪找回为人类再次创造开创性文明的荣耀。”关锡友认为,智能化机床的出现,一定会改变世界生产方式,重新定义工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