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原理之敢问路在何方:以史为鉴辩牛熊
2014年11月以来,A股市场可谓是波澜壮阔、轰轰烈烈,从单日成交7000亿元到万亿元巨量,A股不过耗时5天。12月5日,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量达到10740亿元,再度刷新纪录。以券商、银行为代表的大盘蓝筹继续高歌猛进,不过中小盘成长股却集体错失本轮行情。投资者中有人因重仓了金融股而谈笑风生,有人却在固守成长股中唏嘘哀叹,谱写了一出出股市悲喜剧。那么,面对如此行情,未来我们该怎么办?行情会怎么走?这些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因为太阳底下并无新事,股市只是一个又一个波动的循环而已。11月底,笔者清理了大部分仓位,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本轮行情之前,笔者没有布局金融和强周期低估值股票,自然无法分享狂牛红利,此时也不想贸然去追高。
其二,这期间布局的军工和小盘股票,利润还有所回调,鉴于狂牛之后可能面临的剧烈震荡,选择暂时离开,等待风平浪静之后,再做定夺。
其三,本轮行情实质上是场外资金大举入场形成的“抢筹行情”,新资金不可能接盘各大机构重仓的小股票,只会在低估值的蓝筹洼地建仓。这之后就有一个问题,当新资金不能持续供应的时候,市场会发生什么?重仓小盘股的各大机构的焦急程度可能不亚于散户,因为大家都明白,后面的行情将是低估值绩优股和反转股领涨的舞台,小盘股会出现巨大的分化,长期被高估值的、没有业绩支撑的股票将迎来剧烈的价值回归。小盘股题材股的中短期风险已经骤然增加,因此,如果此时没有及时布局金融等股票,还是选择暂时离场观望为宜。
这一次暴涨之后,市场会怎么发展呢?就让我们从A股历史上的四次典型暴涨中寻找线索。本部分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
第一次:999年“5·19”行情
背景概述
1999年5月19日,深沪两市展开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行情,史称“5·19”行情。“5·19”行情的导火索就是当年中国证监会向国务院提交的“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股市场、允许部分B股与H股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的试点”等六项政策建议获得批准。
“5·19”行情正式发动的当天,上午还相当平静,变化起自下午。大量涌入的场外资金不断推高指数,成交量大幅放出,此后连续3天,市场量能梯次推进,从75亿元到102亿元,再到145亿元。市场的做多信心迅速膨胀,场外资金蜂拥入场,直到放出沪市单日45亿元的成交天量。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上证综指从1100点之下开始,最高走到1700点之上,涨幅超过50%,而其中的龙头亿安科技、海虹控股、四川湖山等股价更是被炒到了个非理性的高度。
后续走势:开启两年大牛市
次年春节,沪深股市在充分消化“5·19”行情的获利筹码之后重拾升势,上证综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并于2001年6月14日达到最高点2245.44点,持续长达两年的大牛市,随后便展开了长达四年的熊市之旅。
图5-619%8年9月—2001年7月上证指数K线图
第二次:2004年初“五朵金花”和“机构绞肉机”行情
背景概述
2003-—2004年的跨年度行情中,“五朵金花”的故事人人皆知。2003年的“五朵金花”是指钢铁、汽车、石化、能源电力、金融这五大板块,其中钢铁股是以宝钢股份为首,汽车股是以长安汽车和上海汽车为代表,石化股以扬子石化(被中国石化吸收合并)与中国石化为头羊,能源电力则是以华能国际和长江电力为先锋,金融由招商银行带头。
当时,随着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进入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这一点尤其表现在钢铁、汽车、石化能源电力及金融等行业上,而这些行业景气度的提升,自然提升了相关的大盘蓝筹上市公司的价值。2003-2004年的跨年行情中,钢铁、汽车、石化、能源电力、金融五大板块的累计涨幅分别为32%、29%、32%、44%、25%(这是在全年的涨幅榜中统计数据,包含了下半年的大幅回调,如果计算最高涨幅,百分比要远远大于这组数字)。
后续走势
2004年,这波行情最终在国家严格的宏观调控下结束。然而,年中众多机构空翻多之后,大举进军股市做多,认为大牛市行情来临,最终演变成了“机构绞肉机”行情,以众多机构被套牢而收场。
图5-72003-2004年上证指数走势图
第三次:2006年底的股权分置“改革行情”
背景概述
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行情”可谓惊世骇俗。这个过程中,质疑和恐惧交织,兴奋与悲观夹杂,大多数人都是猝不及防。牛市来得如此之快,超出了不少投资者的预期。从2006年5月份开始,市场人士就一直在探讨股市为何能强势上涨。时值年底,人们对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为清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股权分置改革平稳推进,上市公司业绩不断增长、清欠全面攻坚,券商风险处置与综合治理基本结束。这些都为指数的上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欣慰的是,与上一次牛市相比,现在的市场多了几分理性和成熟。以前的市场投机和坐庄盛行,现在则以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为主;漠视甚至随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曾经相当普遍,现在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明显增强。此外,市场法治环境、监管水平等与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改善。
当时市场最大的特点是蓝筹与机构主导市场。在2006年,随着“新老划断”顺利启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一批大型蓝筹公司平稳着陆A股市场。两市1400只股票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化、招商银行、上港集团、宝钢股份6只股票总市值均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工行总市值已超过1万亿元。这6只股票总市值高达3.3万亿元,几乎占A股总市值的一半组成上市公司的“航母舰队”。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这些超大盘股的上市,不仅没有对市场形成冲击,反而成为带领指数不断上涨的“先锋”。第一大盘股工商银行上市后的最大涨幅超过50%。指数的连连上涨,轻松创出历史新高,与这些蓝筹股的表现密不可分。
看看当时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的操盘日志中的一段话就足以想见当时市场的状态:“继2月27日幸运地看到十年才得一见的单日最大跌幅之后,昨日又见到一个领先指数和综合指数分道扬镳的罕见景象,最高峰时期两个指数竟然相差达到6%(一个是上涨3%,一个是下跌3%)。为什么有如此景象发生呢?从表面来看无疑可以总结为:都是银行惹的祸。
“在上午11时涨幅榜排名前18中有8名皆是银行保险股,兴业银行被群情激奋斗志高昂的人推上了涨停,可是此时其他一千多只股票却在进行跳水表演。似乎他们正在努力地与银行股划清界限。银行股涨它们就跌,银行股加速上涨它们就加速下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呢?银行股上涨不值得奇怪,有人喜欢之极,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购买,于是价格不断上涨,这种行为本身无可厚非,可是这样泾渭分明就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当时的情况和本轮行情最为相似,典型的“二八行情”,拉升的主角也是银行、保险和券商。
后续走势
中国股市2005年开始的上涨,开启了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大牛市,2007年10月最高点涨到6124点,轰轰烈烈的大牛市让很多人一生难忘,之后进入全球金融危机。
图5-8上证指数200-2007年走势图
第四次:2009年“四万亿行情”
背景概述
2009年A股市场涅槃重生,随着我国政府出台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A股市场提前见底。上证指数从1820.81点起步,到8月创下年内最高点3478.01点,年度涨幅超过100%的个股达到1153只,约占A股总数的64%,其中顺发恒业以1311.84%的年度涨幅夺得2009年A股个股涨幅冠军。
2009年,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背景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等十大支柱性产业获得国家政策的重点支持。在利好刺激下,相关行业个股走出了大幅飙升的行情。第季度的行情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十大产业所涉及的上市公司展开的。此后,国家又陆续出台区域振兴规划。珠三角、上海、海西、关中一天水、东北老工业基地横琴、图们江、黄三角和鄱阳湖等竞相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对相关板块上市公司形成利好刺激,盈利效应不断显现。随着产业振兴、区域振兴政策不断出台,资本市场也启动了相关改革、创新举措,并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创业板推出、IPO重启、机构监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6月,A股市场暂停9个月的IPO重启,桂林三金成为第一家获准新股发行的公司。10月,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正式推出,为资本市场带来了一批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品种。由于创业板中的绝大部分公司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创业板成为2009年末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纵观2009年,在刺激政策的带动下,沪深两市有1300只个股股价实现翻番资金开始向资本市场集中。资本市场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创新、改革主基调下,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进入,有力地保障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
后续走势
以券商、钢铁、航运、机械等强周期股引领的本次行情,在迅速拉升之后迅速夭折。本次行情的特别之处在于,中小盘和创业板股票在主板调整之时接过领涨大旗,再创新高。
图5-92009年上证指数走势图
历史行情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通过对比A股历史上四次暴涨行情,我们能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从历史背景、经济状态、外围股市来看,本轮行情和这四次行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这四次行情的外围股市情况都极为相似—美股和港股都处于大的上升周期之中。1999年美国出现网络股大潮,国内也呈现出以四川长虹、海虹控股为龙头的科技股行情,并且结束于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之时。2006年是“量化宽松”背景下的全球性大牛市行情,在全球金融风暴之下迎来了大幅下跌。2004年中国股市还在相对底部震荡的时候,外围股市已经走出明显的上升通道,而A股在国家的强势宏观调控下夭折。2009年的A股则是在全球金融风暴、“哀鸿遍野”的背景下,展开的大幅度反弹行情,之后在经济转型、地产调控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主板震荡下跌,中小板、创业板迎来大行情。
本轮行情是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背景下,2013年由创业板成长股引领,2014年由“沪港通”和改革等主题引领的主板低估值周期性股票的行情,这和1999年、2006年、2009年和2004年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虽然每一次的行情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内因,但是表现出来的运动过程却有着诸多的相似性,这样的规律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那么,本次行情是以中期回调的形势来发展,如2009年、1999年那样;还是以高位盘整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来发展,如2006年;抑或是如2004年那样,预期的因素突然朝反方向发展而导致行情夭折?笔者倾向于前面两种情况,正是在这种看法下,才做出暂时退出,观察确认行情的发展方向再行定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