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成本与重资产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一种产品在商场里出售,消费者看到的只有一个售价,但这个售价的背后却包含了不同种类的成本。成本的构成不同,企业采取的销售策略也不同。不同类型的成本结构,决定了企业的不同经营模式。
许多投资大师青睐“轻资产”的上市公司,并且将“重资产”列为不受欢迎的对象。那么,上市公司究竟为何会有资产“轻”“重”之分呢?投资者又该如何去理解和分辨呢?
这得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说起。
固定成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可变成本①(浮动成本)来说的。如果某项总成本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不因业务量增减而受影响,就可以被看作固定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固定成本并非一直是“固定”的,当企业的业务量变化超出一定的范围后,这个固定成本也是可以变化的。固定成本只是相对于浮动成本而言的概念。
固定成本的一个最大特点:产品的产销量越大,可以分摊固定成本的个体也越多,因此单个个体被分摊到的固定成本也就越少。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规模效应”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们的水果店
上市公司的成本分析非常复杂,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水果店经营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在小区门口新开一家水果店。 首先,我们需要选址,确定门面位置并与房东签订租房协议。其次,我们需要将门面装修一番,并且购买电子秤、货架等一系列的销售器具。最后,我们还需要从上一级的水果批发市场或者果园进货,以及给员工发工资等。
对于水果,如苹果的零售价格,我们考虑的是“浮动成本+固定成本分摊+单位利润”。其中,浮动成本主要是苹果的进货单价。我们出售的苹果越多,总的浮动成本也就越多。但对于每一斤苹果来说浮动成本是不变的,它就是进货单价。而固定成本,则主要包括门面的装修费用、租金、销售器具购置费、人工工资等。在一定范围内,门面的装修费用及租金等这些费用,不论我们卖出多少苹果,固定成本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但是我们卖出的水果越多,分摊到每一斤水果 上的单位固定成本也就越少。注意区分:浮动成本是每一单位的成本几乎不变,固定成本是总体的成本几乎不变。
假设我只卖苹果,进货价3元斤,零售价6元斤,我与房东签了3年的租约,装修成本、销售器械等固定成本按3年分摊到每天,是600元/天。由于是自己开店自己卖,所以简化模型,不单独计算人工成本,有一部分利润就是我们自己的人工工资。正常情况下,我每天能卖出300斤苹果,那么我每天的利润(不考虑税收)是:
6x300一3 x300一600 =300 (元)
销售收入一浮动成本加总一固定成本=税前利润
把上面这个等式左右两边全部除以300 (斤),也就得出每一斤苹果的.单位利润:6一3 一600/300=1 (元)
单位售价一单位浮动成本一固定成本分摊=单位税前利润
还是同一个例子,假如我店里搞促销,打9折后售价5.4元/斤,我们每天能卖出6500斤水果,那么我们的税前利润变成:
5.4x600一3 x600 一600 =840 (元)
此时我们每斤苹果的单位税前利润为:
6x0.9一3一 600/600=1.4 (元)
为何我们采取了降价的措施,总利润和单位利润反而都升高了呢?我们可以看到,税前利润增加主要来自两大块:
一是降价促销使得销售量增加,从而使分摊到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减少。降价前,每斤苹果的固定成本分摊为2元,降价后变为1元。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分摊下降1元,相对于0.6元的价格下降,反而还增厚了0.4元的单位税前利润,此部分共带来600 x0. 4 =240元利润增加。
二是因为销售量增加,贡献税前利润的苹果总数量增多了。降价前我们只卖出300斤苹果,降价后变成600斤,增加300斤,也因此带来300x1 =300元利润增加。两项合计,降价促销活动共给我们增加利润540元。
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降价行为都会增加利润。还是上例,如果9折销售只能带来350斤苹果的销量,那么最终税前利润为:5.4x350 一3 x350 一600 =240 (元)
这样,降价后的利润将会少于之前的300元。企业在做价格策略时,必须要考虑价格变动对销量的影响。如果价格需求弹性大,那么降价促销的作用也较大。
由于生意火爆,有利可图,我的水果店旁边很快就有了另外两家新的水果店。为了争夺客户,他们打折比我还狠,你降一点,我降一点,苹果的价格很快到了5元/斤。虽然苹果的价格下降,但由于小区人口有限,总体销量最多也就能达到700斤(总需求的限制)。因为另外两家店新装修,消费环境好,所以在价格相同的条件下,他们每天能卖250斤苹果左右,我每天只能卖200斤左右。
此时,每天的盈利情况为:
5 x200-3 x200-600= -200 (元)
我的单位税前利润为:
5-3-600/200= -1 (元)
大家看到了,我每卖一斤苹果,还要亏1元钱,总计每天亏200元。有人会问,亏本的生意你干吗还做?既然亏本还不如不卖。
一个苹果也不卖的情况下,由于装修费用等固定成本已经在最开始就支出,然后在经营的三年里每天折旧。如果一个苹果也不卖, 那么我们实际上每天亏损600元的固定成本摊销(折旧)。上面这个例子,虽然每天亏200元,但实际我每天的现金进账为:
5x200-600=400 (元)
只是每天收人的400元钱,不足以抵消每天固定成本摊销600元,造成了每天200元的亏损。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上市公司虽然亏损,但是现金流量表却并不难看,偿债能力也不弱一因为 亏损主要是固定成本折旧造成的。
既然已经亏损了,我还有没有可能继续降价呢?是不是越降价亏越多呢?
假如我的苹果价格从5元降低至4.8元,另外两家水果店暂时维持5元不变。由于售价更低,我每天能卖出300斤水果,而竞争对手只能卖出200斤苹果。此时,我每天的盈利情况是:
4.8x300-3x300-600= -150 (元)我的单位税前利润为:4.8-3- 600/300= -0.2 (元)
大家看到了,虽然我降价了0.2元,但是每天的亏损反而从200元,降低到150元。
如果竞争对手跟进降价,那么在竞争条件极端残酷的情况下,当苹果降价到3元(进货价)时,也就是销售价等于浮动成本时,水果店停止向上游批发商进货,才会从根本上遏制降价的行为。这个点,也就是经济学上的“停止营业点"。
某一个行业,全行业亏损时,许多人认为这个行业的坏情况已经到头了。但现实是,在亏损的情况下,还可能继续降价,继续扩大亏损。
从上面这个水果店的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在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有降价的动力。如果供过于求现象严重,造成企业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那么只有当售价低于浮动成本时,企业才会停止生产和销售。通常情况下,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越高,就越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在最恶劣的供求关系下,产生亏损的幅度也就越大。
我们经常听说“重资产”行业,指的就是产品中固定成本占比较大的行业。重资产行业,往往在产生销售收人前,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生产资料)的配置,如购置生产土地、修建厂房等,又或者作业的劳动工具价值量巨大(建筑业塔吊租赁,海上石油开采平台等)。而这些固定资产,则在今后的年度分期折旧。
前面我们讲到过与周期相关的知识,因为这些固定资产的生成需要较长时间,所以重资产行业往往也是周期性行业,因此也具备周期行业的典型特点:
当供求关系失衡时,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且产能利用率达到极限时,短期内无法及时补充重资产,也就无法补充供给,产品的价格能飞上天;同样,当供给大于需求严重时,企业也会在成本线下苦苦挣扎。
重资产,多“重”算“重”
那么,究竟怎样的水平算是“重资产”呢?实际上“重资产”这个词语,没有标准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通常情况下,可以用“年度销售收人/固定资产”来简单地衡量一个行业或一家企业的“重资产”程度。
判别资产的轻重
凡是需要在生产或销售前就必须投人大量固定资产或长期待摊费用,都属于重资产。重资产行业(. 上市公司),同时也是初始投入资金量大的行业(. 上市公司)。
理解了“重资产”,投资者就能很容易理解“轻资产”一硬币 的另一面就是“轻资产”。轻资产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
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主要的“重资产”有: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电子设备、办公设备等)、在建工程(包括建筑成本、安装成本以及其他为使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在建成后转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土地所有权、软件、专利、非专利技术、品牌使用权等)、开发支出(研发费用资本化)、商誉(收购溢价)、长期待摊费用(租赁、装修等)等。
会计折旧方法
除了年度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固定成本摊销在总成本中的比例来判断企业(或行业)的重资产程度。但这个计算工作通常比较复杂且结果并不十分可靠,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各家企业的折旧和摊销的会计制度会有所差异,使得比较标准很难相同;二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大。
重资产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折旧的会计方法不同,对于利润的影响很大。而且资产越“重”,影响程度越大。折旧办法激进,则减少当期利润,增加未来利润,反之亦然。例如中国铝业(601600) 的折旧办法如下(2014年年报第95页):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同一行业中的两家企业,折旧办法差异非常大。重资产行业由于折旧办法不同,往往使得两家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更加复杂。因此在时间纵轴上,重资产型的上市公司突然少提和突然多提折旧的年度,需要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因为这会使得账面上的利润畸形。
利润增长与资本开支
此外,“重资产”企业或行业还有一种理解方式一就 是利润增长需要不断投入新的资本才能维持。利润增长所需消耗资本越多,那么这个企业(行业)也就越“重资产”。
我们看看增加利润的三条主要途径: .(1)提高销量(产量);(2)提高售价;(3)降低成本。
其中提高售价和降低成本都不消耗资本,但往往促进利润增长的持续性较差。而提高销量(产量)方面,如果企业机械的开工率不足,则不需要投入新的生产线就能提高销量(产量)。反之,当机械的开工率(产能)达到极限后,就不得不投建新的生产线(产能),才能获得产能的提升。
如果维持净利润增速所需投入的新资本更多,则属于“重资产”企业(行业)。由于扩建新产能需要时间,因此产生效益也需要时间,所以具体衡量的标准应当为:
新投入资本在未来的边际回报率<现在的净利润增速
如果按照这个公式走下去,除非企业高价再融资,否则原有股东的利润会逐渐被资本开支吞噬,而且企业利润增速会越来越小,直至利润增速与新投人资本在未来的边际回报率相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产权、品牌溢价等“摸不着”的无形资产,在产能(销量)扩张的时候,可以直接分派到新的产能上而不需再投人资金去建设。也正是这个原因,市场上对于“重资产”还有一种简单的理解方法,如将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东西( 房屋和机械等)算作重资产,而将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这些摸不着的资产看作轻资产。这种归类方式有些粗糙。因为这些无形资产在取得的时候花费了代价,而在取得后的连续生产和经营中逐渐摊销,如果与无形资产对应的产能不发生扩张,实际与“摸得着”的资产并无二异。有时,投资者还需要注意: 一些失败的研发成本,或者未能投人生产的研发成本,在减值前都会挂在账面上,但无法产生实际收益。
基于存货的重资产
这里我们再补充一个重资产行业一房地产。 房地产企业的资产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存货上。
一般的工业企业,生产工具价值大,产品的价值小。但房地产行业却是生产工具价值小,产品(存货)的价值量大。再加上房地产产品的建设周期较长,一般为一年至三年周期,所以房地产的“重资产”体现在存货上。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资金链非常重要。如果房地产企业资金续不上,债务压身,不排除在浮动成本(建造价格)的基础上继续降价。
类似的行业还有造船业。只是造船业是先有订单,再按照订单生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锁定价格。但如果造船价格下跌过快,不排除订购方违约的现象发生。
价格能否低于浮动成本
前面的水果店例子中,当苹果市场价格低于浮动成本时,水果店就不再进货。虽然小区里有三家水果店在残酷地竞争,但苹果的价格很难跌破3元的进货价,这个点也因此被称为“停止营业点”。
成熟的投资者知道,当全行业发生亏损时,经营情况仍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但当行业内一些企业达到“停止营业点”时,一些老练的投资者会认为“情况不能再坏了”,忍不住进场抄底,期待基本面反转。那么实际上,产品的价格是不是真的跌到这个点就不可能再跌了呢?
至少有三种情况会导致产品的价格在低于“停止营业点”后,企业仍然维持生产,而产品的价格也可能进一步下跌,造成更大面积的亏损。
(1)降价来源于处理存货。一种是存货不易保存,随着时间的延长,价值不断消耗。还是之前水果店的例子,如果苹果较长时间没卖出去,即将出现腐坏,水果店是有可能低于进货价出售的。因为存货一旦损坏, 很可能一文不值。如水泥的保质期只有2至3个月,超过期限后标号达不到,如果未能在保质期内销售完毕,就只能提前降价或作废。此外,如果市场普遍预期未来的价格还会更低,企业也可能以低于浮动成本的价格处理掉存货。特别是在非理智的恐慌之下,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如禽流感时期的禽肉价格。
(2)市场售价虽低于“停止营业点”,但关停生产或重新开工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工业生产上,许多锅炉都需要维持高温,每一次关停重开,都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还有煤炭和石油的开采,如果停止日常维护的投人,下一次复工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上市公司必须衡量亏损生产和重新开工各自的得失,才能做出经营决策。当管理层认为低价亏损状态还会持续较长时间时,才会关停生产。
(3)债务压身,不得不清理一些固定资产和存货。这个现象容易发生在资本密集型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