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尝试着将各种情绪指标的核心部分展示出来,而且,我始终尽量讲述得简单一点。我有意避开了那些与卖空统计以及买权卖权交易有关的指标,因为它们过于复杂,还会涉及大量的计算。我只想讲一讲那些涉及较少计算的指标。因此,特别是对于看跌期权的市场峰值,股票增发的数量便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增发是指已经,上市的公司增加发行股票。它不是指企业的首次公募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发行上市。因为企业已经发行过股票了,那么这种后续的额外股份的发售就被叫做增发。另外-种增发是指内部人士或者可能是另一家企业将其持有的大量股份通过股票经纪行以增发的形式在市场上发售。这种形式的发售与在交易大厅里跑来跑去比起来更容易出售。像首次公募一样, 整个经纪网络会在这种增发中形成于不同的股票经纪行之间。增发就是:二次发售不管是由企业 自己发售,还是个人或者其他企业持股人发售都是没有区别的。《巴伦周刊》封底会列出一张增发股票的名单。
很少有股票会在熊市起伏不定的时候增发。那个时候人们没有太大兴趣去买人更多股票:更重要的是,如果价格低迷的话,企业或者个人持股人也没什么兴趣在此时卖出股票。然而,当牛市升温、投机泡沫出现的时候,股票增发的数量就会急剧上升。
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因为公众被吊足了投机的胃口,愿意去咬钓,所以市场大幅上扬的时候卖出这些股票要容易得多。正如在牛市红火的时候很容易卖出首次公募的股票一样,当牛市升温的时候,增发的股票也很容易卖出。其次,增发的公司或者股东在股价高的时候出售持有的股份更有吸引力。毕竟,每个人都希望在股价高的时候而不是低的时侯卖出股票。
我不仅跟踪记录了增发的股票数量,还跟踪记录了其涉及的美元总量。这些美元总金额涉及太多错综复杂的东西,但增发的绝对数目就简单得多,从而更容易统计。图14是自1958 年以来股票增发的三个月平均数。当增发的股票数日降低至每个月3只左右时,便表明市场的投机活动很少,增发的量也不是很大是一个相对看涨的行情。 这种情况在1960年、1970年、 1974 年、1980年初以及1982年中期的熊市最低点或最低点附近出现过。有趣的是,经过1973~1974年的熊市毁灭性打击后,增发股票的数量差不多下降到了0。此后,过了很多年后,股票增发的数目才上涨至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水平。
一般地,按三个月平均数来算,当股票增发的数目平均每月不超过10只,且货币行情利好时,市场是看涨的。但当货币行情不看好时,增发的数目会在利好的迹象出现之前降至每月0~3只之间的水平。要判断投机是否过了头,以及行情是否已经触顶方面,股票增发的数目就更有价值了。如图14所示,1959年.1961年、1965年、1968 ~1969年、1971~1972年、1983 年、1986 年以及1987年股票增发的数目上涨到了每月25只。在这些年份中,有5次都是熊市接踵而至。1965年,市场出现了一次居间下跌,这是三年以来出现的最严重的一次下跌。经过几个月的反弹之后,股市终于稳定下来,进入1966年的温和熊市。1983 年,市场在中期的时候达到顶峰,随后便出现了一次居间型下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道琼斯指数下挫了200 点。1986 年,市场在大幅反弹之前曾出现过一次适度的回调。
作为一条规则,当货币行情有利时,我不会为增发股票的数目太费神,除非三个月的平均数上涨到每月30只左右。但是,当货币行情不好时,即使该数字达到15左右也是一个负面的信号。
总的来说,当增发股票的数目上涨至十分高的水平时,增发股票的数目就是监测市场最高点附近过度投机的晴雨表。这一指标最好用于确定这样的投机行为可到达的最高点。但是,增发的数目回落至极低的水平时,便说明市场缺乏投机的热情,暗示市场情绪悲观。这常常是一个市场探底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