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股票估值?
不同行业的市盈率不一样,银行5倍市盈率是不是真的便宜?医药30倍市盈率是不是真的贵?
不同行业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差异?得用几把刷子给市盈率卸妆。
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银行股到了增长天花板,空间有限,医药股有成长性,甚至是高成长性,空间很大。因此,银行估值低有低的原因,医药估值高有高的道理。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不全面,不同行业情况不一样,机械式套用市盈率来作为贵或者便宜的尺度是有失公允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炒股,A收益率50%,B收益率20%,A收益率水平比B高。表面上看A胜出,其实,这是不科学的,经调查发现,A举债加了10倍杠杆,B都是自有资金。去掉杠杆因素之后A的实际收益率只有5%,远远低于B。
一样的道理,衡量估值水平首先要把企业负债率因素考虑进去,换算成同等负债水平的市盈率才有可比性,这是第一个因素。
其实,这还不够科学,A取得5%的收益确实比B的20%少很多,但这并不代表B就比A牛。经调查又发现,A是看到一个几乎没有任何风险的能赚5%的机会,因为无风险,所以大胆把杠杆加到10倍,收益率放大到50%;反观B,他搞的是200倍市盈率的创业板,蹭的是热度持续,赌的是荷尔蒙失控,搞对了短期获利20%,搞错了就被活埋。
所以,我们还要把取得某种收益的付出的风险考虑进去,换算成同等风险水平的市盈率才有可比性,这是第二个因素。
风险这个东西不像负债率那样都是确定性数字,很难准确量化。我们得找到一把公允的尺度来评判,这把尺子就是30年期国债利率,全世界公认可以认为其为无风险利率,巴菲特给企业估值的时候用的也是它。目前,我国30年国债利率是3.66%。利率的倒数就是公允的市盈率了,其数值是27.33。理想情况下,可以认为市盈率低于27倍为低估,反之,高估。
把负债和风险都考虑进去之后,还要考虑第三个因素:企业成长性。
假如把负债和风险因素剔除之后得出:A公司市盈率是15倍,B公司的市盈率是30倍。表面看是B公司高估了,A公司低估了。其实,这仍然是不科学的,经调查我们再次发现(第三次了,继续深入思考):A公司业绩在以50%的速度衰退,而B公司正以50%的速度成长。把成长性因素考虑进去,折算后A的市盈率上升到15/(1-50%)=30倍,B的市盈率降低到30/(1+0.5)=20倍。这样看,其实A高估了,B反而低估了。假如市场能够预期到未来3年这种趋势还会延续,那么A的折价还要更大,B溢价也要更多。
以上三个因素是影响市盈率最主要的变量。
其实还有市场情绪,通胀因素等也都会影响到市盈率。市场情绪都是短期影响,时而乐观,时而悲观,飘忽不定,只能临机应变了。通胀因素只要不是恶性通胀可以稍稍给个折价就行了。
写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市盈率要把负债率、风险、成长性、市场情绪、通胀等5大因素都考虑在内,经过调整后的市盈率再跟30年国债利率进行比较才能判断出高估还是低估。
中国A股在2018年年初以来,经历了一轮明显的“过山车”行情,从开年以后至1月29日,上证指数在银行、地产等权重股的带领下强势上涨8.46%,区间涨幅超2017年全年的6.56%。
但随后市场突变,在美股波动加大、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信用紧缩等的连续冲击下,该指数自高点下跌至今(6月4日),幅度达13.8%,令人唏嘘。其中,以整体法计算的上证A股TTM市盈率下跌8.1%,指数下跌中的“杀估值”意味更浓。
长期来看,我们貌似也很难赚到“估值”的钱。因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了WTO,我们以2002年年初至今的数据去看,整个上交所A股的平均市盈率从36.74下降至15.15,跌幅达58.8%,而上证指数基本翻番。粗略计算,企业盈利的上升幅度为238%,这得益于中国经济在此区间的巨幅膨胀。因此,至少从2002年以来,A股整体表现为“业绩升,估值降”的特征。
是利率过高或者货币供应不充分导致的估值压缩吗?应该不是,因为当前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是2002年以来最低,M2/GDP比值也是逐年攀升,近年来的金融自由化更是明显的扩张了金融体系信用,“关门放水泡估值”怎么就“遗漏”了股市呢?我们尝试对此事做点思考:
继续深入来看,在我们统计的17年时间内,仅有2002、2009以及2015-2017累计5年的时间里,市场估值对股指的作用是正向的。
成熟公司按照65%的利润派息假定水平(为什么取这个65%:和海外成熟公司派息水平对标)
负增长要达到8%甚至更高的股息
0增长要达到7%的股息,
微增长要达到5%的股息,
不错的增长要达到4%的股息
超过10%增长达到3%的股息
成长公司
优质大公司:PEG1.5~1.8
优质小公司:PEG1
注意这里的“增长”都是未来3~5年的平均预计值,而不是一年的增长数据。
注意这个只是毛毛估一个合理价格,如果你要求严格“安全边际”那么自动乘以0.8,0.7,0.6,0.5。。。
股票估值大体分两种:第一是严格的现金流DDM模型;第二种是更为流行的相对估值法,其表述为:
股价指数=市盈率(PE)*市场盈利(EPS)
这无论对于个股、行业抑或是大盘指数,其方法和思路均是凑效的。其中,市场盈利可以通过宏观经济、企业经营效益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等获得相对确定的认知。进一步的,我们还能以上中下游或周期防御性等方法去切分市场。
但下面走势图或许已清晰表明,股指的走势大部分由估值驱动,特别是短期内,企业的基本面变化不大,估值波动就成为市场波动的决定性“主宰”。
估值重要的影响价格,但同时又极难把握,这成了权益投资的核心和难点。对于估值的研判,市场通行的做法是观察无风险利率,主要是10年国债或10年国开利率。
但我们认为这并不完备,从企业剩余索取权角度看,权益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不仅包括公司债的信用利差,还有为了获取剩余利润而承担的那部分风险。因此,1/市盈率=无风险利率+信用利差+或有超额收益的风险承受意愿,市场通常说的风险偏好主要是指等式右边第三项。
具体来说,当风险偏好上升,投资人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去实现单位收益,右边第三项是降低的,并带动市盈率扩张,有利于股价。当风险偏好下降,这一逻辑就反过来了。
我以$贵州茅台(SH600519)$ 为例,去年利润155亿,今年假设利润增长15%也就是178亿。那么假定派息为178*0.65=116亿。 (茅台实际派息是50%利润)
116/3868 = 3%。也就是说茅台在我的体系下毛毛估合理。如果你要求“安全边际”那么比如*0.7 = 215股价。
$福耀玻璃(SH600660)$ 为例去年利润26亿,今年股票被稀释,未来几年每股收益假设+8%吧。也就是明年年潜在派息18.3亿。 18.3/423 = 4.3%。毛毛估合理估值。
成长股$恒瑞医药(SH600276)$ 为例,去年利润21.7亿。假设今年增长25%,未来几年假设+20%利润增速,那么目前TTM=38.4。 合理价格为TTM 30~36。 目前略微高估,不过我太喜欢这个公司所以忍了。
按照我这个估值体系大家可以算一算,股灾2.0的时候普遍蓝筹都进入深度安全边际区间,这也是我当时一直在唱多蓝筹的原因
关于A股估值高低(平均市盈率)的争论,一直是热门话题。有人用算术平均,得出高估结论;有人用市值平均,得出低估结论。各方各执一辞。
综合结论:
1、低估值公司(PE<10),数量上极少只有1.3%,市值只有14.1%,但其贡献的利润却极大,达到52.5%。
2、高估值公司(亏损和PE>100),数量上极多有51.1%,市值有31.3%。这类公司基本不为投资者贡献任何利润。
3、低估值公司虽然贡献利润极大,但极度不受股民欢迎,只有6.3%的投资者持有此类股票。
4、高估值公司虽然毫无利润可言,但极受股民喜欢,有41.9%的股民持有此类股票。
5、从平均统计的角度看,资金量越少的投资者,越青睐高估值股票,资金量越大的投资者,越青睐低估值股票。亏损股的人均次持股市值为16.3万元,而在PE小于10的股票中,此数据为71.9万元。
6.3%的投资者享受着52.5%的上市公司净利,而51.1%的股民与上市公司利润毫无瓜葛。这是A股的现状!这是A股股民自觉选择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