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支撑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那些假设开始受到质疑,发起挑战的是专长于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学者。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它分析人类的决策和行为模式,混合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假定投资者理性、精于算计、富有才智,只关注股价。行为理论进行的研究显示,投资者根本不是这样的人。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给了行为金融学专家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博士和乔治马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博士。卡尼曼和阿莫斯•特弗斯基(Amos Tversky)博士合作,质疑消费者和市场行为方式是理性的这一假设。他证实个体在做判断时会犯错,虽然这个判断其实可以被准确地预测出来。史密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学生们进行了模拟股市的实验,证明股市并非是有效的,他发现民众和市场有时会有非理性的行为。听起来像高科技泡沫吧?
现在年青一代的行为金融学专家最著名的是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教授和罗伯特•豪金(Robert Haugen)教授,他们发表研究论文和专著,同样质疑投资者理性行为的假设,这个假设是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他们发现投资者厌恶损失,这导致他们长期紧攥着那些亏损着的股票,迟迟不肯脱手。
他们发现投资者经常收到错误信息,倾向于对新信息做出过度反应或者反应迟钝,投资者偏好所谓投资模式(技术分析),习惯去寻找这些模式,即便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些模式。他们还发现投资者过度相信自己的能力,易于过度乐观。自信爆棚让投资者以为自己超精明,导致他们低估了风险。
一句话,他们发现投资者不过是普通人,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性缺陷。投资者并不是像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假设的那种冷静、精于算计、彻头彻尾理性的投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