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的几大功能中,与留住核心人才、打造利益共同体、促进公司长期发展等相比,提高公司经营效率是其核心功能。通过股权激励可以调动核心人才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水平,节约运营成本,增加营业收入。一般情况下,公司盈利能力增强了,股票市值也会相应的增长,股权激励对象的自身利益息也能得到更大的收益。所以,一般的股权激励方案中,都会使用不同业绩考核指标对激励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以便明确股权激励兑现的条件。业绩考核不达标的,激励对象无法获得方案中承诺的股权。由于非上市公司的信息大多不对外披露,笔者对业绩指标的讨论范围仅限于上市公司。
2008年10月21日,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完善股权激励业绩考核体系,科学设置业绩指标和水平;该通知中指出:“业绩考核指标应包含反映股东回报和公司价值创造等综合性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ROE)、经济增加值(EVA)、每股收益等;反映公司赢利能力及市场价值等成长性指标,如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公司总市值增长率等;反映企业收益质量的指标,如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现金营运指数等;上述三类业绩考核指标原则上至少各选一个。”
据和君商学院《2013年股权激励年度报告》对当年业绩考核指标统计情况显示,公布的302份股权激励方案中以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三大类指标为主,分别为131份、94份、49份,占比分别达43.7%、31.1%、16.2%。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和战略选择,不同的公司会选择不同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某些公司会选取市值指标、经济增加值指标,有的公司选取业务相关的指标,比如某医药公司选取研发费用占制药业务的收入比例指标、化工企业选取爆破等工程服务业务净利润为指标、食品制造公司选取肉和肉制品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指标。
由于我国股市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股价历经几次大起大落,采用每股收益、市值指标等与股价关系密切的指标使用率较低,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讨论。仅对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常用指标进行简单介绍。
1、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所得税后的余额,是当年实现的可供出资人(股东)分配的净收益,也称为税后利润。某些企业虽然毛利润(商品售价减去商品进价,未扣除其他费用)多,但是其成本也大,例如某眼镜公司,其营业收入高达7-8亿,毛利润可达75%以上,但其采用店面销售模式,店铺租金和验光师等人力成本支出占比高,拉低了其税后利润,股东可供分配的利润也会相应减少。净利润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益,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
净利润增长率代表企业当期净利润比上期净利润的增长幅度,指标值越大代表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2、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可作为考察投资与回报关系的参考指标。该指标不受行业的限制,适用范围广。
3、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收入是公司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保障,如果想确保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必须保证各项耗费能从营业收入得到及时的补充。此外,很多传统行业的利润也需要以大量的营业收入作为前提。因此,很多公司会将营业收入作为实现公司财务目标的考核指标之一。
4、经济增加值是指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 。这个指标计量了经营活动中使用所有资源所需要的成本。这种资源既包括债务成本,也包括股本成本;这种成本既包括看得见的利息支出,也包括看不见的机会成本。投资活动中每一次投资都会占用机会成本,经营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用机会成本换取的收益至少要能够覆盖应承担的风险。经济增加值最能体现经营者的资本使用能力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经济增加值指标实际上也是一个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指标。但是经济增加值需要统计数据较多,操作较为复杂。
单一指标容易受经营者操控,例如:净资产收益率是账面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真实财富,不能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而现金流的断裂会导致公司陷入债务危机,更严重的可能导致破产。所以公司往往对激励对象采取多个复合指标共同考核的方案,以期将业绩考核指标设置得科学合理,既能激发激励对象的积极性,又能对其产生有效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