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巴菲特
“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掌舵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多元化集团企业。在1965年接管了这家经营不善的纺织厂后,巴菲特通过在保险和其他行业的一系列收购,以及对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富国银行等公司的经典投资之后,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变成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机构之一。
1962年,巴菲特第一次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当时,这家公司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他的想法是,在企业倒闭关厂时,会释放一定资本金,这时会有人回购股票,在这时候卖掉手中的股票就可以获利。不过,在与公司管理层交流过后,巴菲特被当时的高层背后“捅了一刀”,公布的投标价格比巴菲特的预期价格要低,这让他感觉被骗,非常生气,于是开始大量买进公司的股票,直到在1965年完全控制了这家公司,当时这家公司的净资产只有2000多万美元。
不过在后来的回忆中,巴菲特说这是他投资生涯中最大的错误:“在1966年之后的18年里,我们在纺织行业里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最终也只能无功而返。看来顽强——还是愚蠢?——也是有极限的。1985年,我终于认输了,被迫终结了我们的纺织事业运营。”
不过,从巴菲特掌控伯克希尔·哈撒韦开始,就逐渐将其发展成为自己的投资工具。
1968年,一家叫做“蓝筹印花”(Blue Chip Stamps)的公司,进入了巴菲特的视线。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发行一种礼品赠券,提供给超级市场和加油站等商家,商家再把这些赠券,以促销的手段分发给消费者。消费者用收集到的赠券,去向蓝筹印花公司兑换礼品。为了购买那些兑换赠券所需的礼品,商家会在蓝筹印花公司存入一笔资金,或是直接购买蓝筹印花公司发行的赠券,从而给蓝筹印花公司带来大量现金。
1968年,巴菲尔与查理·芒格的合伙企业一起开始买进蓝筹印花公司的股票,两人还相续进入了蓝筹印花董事会。这也是巴菲特和芒格真正进行投资合作的开始。巴菲特入主蓝筹印花公司后,开始转变公司的经营方向,利用公司的浮存金进行收购活动。
197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纺织业中赚取的利润只有让人啼笑皆非的45000美元,但是,它却从保险业中赚取了210万美元,从银行业中赚取了260万美元。
1972年,在查理·芒格的建议下,蓝筹印花公司以25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喜诗糖果(See’s Candies)。巴菲特后来称这家加州糖果制造商为“梦幻企业”,因为它不需要很多新资本就可以提升利润,因此可以腾出现金用于伯克希尔的其他投资。收购30年后,喜诗糖果为伯克希尔贡献了超过十亿美元的利润。这次成功的收购,也让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从买“便宜货”转为购买优质企业。
“1972年是伯克希尔的一个转折年,我们那时得到了为蓝筹印花公司购买喜诗糖果的机会,而芒格、我本人和伯克希尔均在蓝筹印花公司上拥有大量权益,后者不久并入了伯克希尔。到今天为止(2015年),喜诗糖果已累计赚取了19亿美元的税前利润,而这段期间它所需要投入的增量资本仅仅为4000万美元。喜诗因此可以进行大量的分红,帮助伯克希尔去不断购买其他的生意,这些新购入的生意反过来又可以为伯克希尔带来大量的可分配利润(想象一下兔子的自我繁殖吧)。除此之外,经由观察喜诗的运作,我了解到了一个强势品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它扩展了我的眼界,为我以后的投资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引。”时值控股伯克希尔·哈撒韦50周年,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东的信中回忆称。
现如今,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公司众多,业务涉及保险、铁路能源、食品饮料、服装和金融等领域。2017年的年报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2017年净利润449.4亿美元,同比增长35%。
在众多业务中,保险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主业。巴菲特在1967年斥资860万美元收购了国民保险公司及国家消防和海洋保险公司。
1976年,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管理层在保险理赔成本评估上犯了一连串的错误,几乎导致濒临破产。巴菲特果断出手,至1980年底一共仅投资4570万美元,就拥有了该公司33.3%的股权。到1995年,巴菲特投资Geico的股票已增值50倍,赚了23亿美元。同时由于公司不断回购股票,其持股比例增至51%。就在这一年,巴菲特又支付了23亿美元收购了Geico的其余股权,使其成为伯克希尔旗下全资子公司。目前,Geico是美国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之一。
1993年,巴菲特以83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总值第一次获得了《福布斯》富豪榜“世界首富”称号。
实际上,对美股投资者来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本身或许就已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巴菲特最初接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时候,公司的每股账面价值只有19美元,到如今超过25万美元,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超过20%。不过,从巴菲特以每股7.5美元整体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至今50多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也曾经历过几次较大的波动或腰斩。
第一次: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股市出现了整体性的大幅下跌,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从1973年的每股90多美元跌到1975年10月的每股40美元左右,跌幅达到56%。
第二次:1987年发生全球性股灾,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从每股4000美元迅速跌到每股3000美元,跌幅达到25%。
第三次: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从每股8900美元跌到每股5500美元,跌幅达到38.2%。
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科网股泡沫,由于市场热捧新经济概念股票,那些非新经济概念的公司股票遭到市场抛弃,巴菲特由于坚持不买科网股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从每股80000多美元跌至每股40000美元左右,跌幅达到50%以上。
第五次: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从2007年12月每股99800美元跌到2009年7月15日的每股44820美元,跌幅达到56%。
但这些都仅仅是过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还在飙升,2017年12月18日,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首次触及30万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那么,是什么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如此成功?
“今天的伯克希尔拥有:
1、独一无二的企业集群,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有着很好的经济前景;
2、杰出的经理人团队,除去少数的例外,他们以一种很不寻常的方式投身于他们所打理的公司和其母公司 ——伯克希尔;
3、相当多元化的利润构成、无比雄厚的财务实力、十分充裕的流动性——不论在何种经济情势下;
4、许多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当他们有意出售自己的公司时——的首选买方;
5、用50年时间精心打造的,在许多方面与大多数公司有所不同的,且早已坚如磐石的企业文化。
上述这些优势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巴菲特在2015年的致股东信中如是总结。
在2018年5月5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中,被问及伯克希尔·哈撒韦在50年之后会怎么样,巴菲特表示:“50年后伯克希尔·哈撒韦还是一个有股东持股的大公司,会希望把股东视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试图把你的钱当成我自己的钱来处理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