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正极行业深度总结!
一、 正极盈利模式
收入构成为原材料成本+加工费+利润,原材料成本+加工费理论上是成本,成本核算由正极厂家提供的有一定水分,但每吨正极用多少钴、多少锂都是比较透明,所以预计水分不大。利润怎么定,取决于和客户的合作情况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因上游价格刚性,下游电池企业深度参与研发(比如CATL,子公司邦普提供前驱体,找人代工做正极),正极环节处于劣势,容易受上游原材料和下游电池的两头挤压,毛利率一直不高,正极合理毛利率15%左右。原材料涨价对正极毛利率的影响:原材料价格跌,理论上加工费不变,但实际上正极企业会吃点亏。原材料暴涨,传导可能滞后。最好是价格不动,或者单边上涨,挣库存收益。但假如钴价格持续上涨,比如突破70,传导也会有压力,毛利率可能受损。
二、 钴涨价造成的正极行业产品结构变化
通常一吨钴酸锂需要600公斤钴,钴价格上涨抑制了电池企业对钴的用量。最近行业出现了一些趋势变化,比如手机电池方面,非洲市场的功能机开始用纯锰酸锂,锰酸锂好一点的8万元一吨,差的四万一吨,比钴酸锂便宜很多,东南亚印度市场,钴酸锂掺三元(7:3)开始替代纯钴酸锂,是中低端手机市场的趋势,但大公司高端机比如苹果华为肯定还是要用钴酸锂。充电宝电池方面,三元取代钴酸锂的比例会上升,或者出现三元掺锰酸锂。动力电池方面,物流车今年开始回潮磷酸铁锂或三元掺锰酸锂。
去年3c需求超预期主要是手机单机带电量提升,目前单机带电量提升也到了一定瓶颈,整体来看18年钴的需求增速可能没有去年快。
三、 行业近期开工率
Q:到六月份缓冲期结束,中游行业四五月份是不是会集中出货冲量,订单情况如何?
正极公司普遍反映没有感觉到订单环比有很大变化。摸底中游企业,有小厂因为现金流问题停产,行业开工率环比可能还出现下滑,主要原因猜测可能是6月缓冲期结束前的抢装冲量备货基本完成了,而六月后需要生产符合18年新补贴标准的电池,产品参数会有变化,需要调试产线,造成4-5月份开工率可能出现真空地带,预计5月之后会恢复。
四、 811正极未来的量价怎么看
811用钴量比622少一倍,原材料成本便宜,但目前811的工艺基本需要两次烧结,制造费用是622的2倍,同时设备投资贵折旧高,总成本预计差不多。811的毛利率还是要看供需,811目前能生产的厂家偏少,那价格可能会涨一点,预计811正极毛利率会比6系和5系都要高。目前811市场价约比622高3万,假设目前622正极价格24万/吨,毛利率15%,811和622总成本相同,则811毛利率为24%。
动力电池厂商切换811还没有明确时间表,但客户有意愿,毕竟811能量密度高原材料成本低,很多电池企业在做测试了。预计随着补贴政策对能量密度要求的逐渐提高,19年可能是811的爆发年。动力正极高镍化近几年看肯定是趋势,但补贴完全退出后,未来技术路线可能变化,到时候是市场说了算,不会一味以追求电池能量密度为指标,消费者最关注还是续航里程,500公里以上6系可能也达到,300公里很多应用场景也够用。622比523镍多一点,成本高,可能大家为了省成本回过头来用523或铁锂。
五、 正极行业竞争格局如何演变
相比于负极、隔膜、电解液,目前正极集中度偏低,原因可能是:(1)正极行业空间在锂电四大材料中是最大的,容易做大产值,因此进入的人多,很多地方政府为好做业绩,鼓励正极项目上马;(2)冶炼企业向正极延伸顺理成章,冶炼行业比较分散;(3)正极材料本身对电池性能影响最大,市场关注程度高,投资更热。个人认为原因还包括a正极行业比较苦,公司成长难;b正极的原料成本占大头,各家的成本差异小,同时设备投入相比隔膜低,龙头的规模优势不明显。未来行业格局肯定会集中,小厂未来会越来越难,很多小厂目前有现金流压力,因为动力电池受补贴影响,账期长,还有可能出现风险事件,比如沃特玛、银隆(3c电池因为是市场化,客户的账期短一些)。同时行业产能过剩,小厂开工率低。车厂需求会越来越大,小公司的量满足不了车厂,看好绑定下游大客户跟随大客户成长的正极公司。正极行业更多是比拼谁先进高镍产能出的快,获得客户认证抢占份额的时间差,决定了公司间成长的差异。行业未来主要新进入者可能来自上游资源型企业向下游的延伸,如华友钴业已开始布局,资源企业工艺水平可能一般,但因强大的资源优势,会对现有企业构成威胁。
六、 原材料
811正极一定用氢氧化锂,622碳酸锂氢氧化锂都有,523都是碳酸锂。盐湖碳酸锂杂质方面可能会有问题,但价格也便宜,用在动力电池能力还需要客户验证。锂云母放量难度大,本身资源量少,锂品味低,材料成本八九万,总成本可能9-10万。前驱体方面,技术上前驱体更重要,邦普、中伟做得可以,华友差一点,格林美不如邦普。前驱体设备投入不大,涉及到排废水环保问题。
七、 对设备的看法
6系的材料对设备要求还不苛刻,622设备以下可以通用。8系对设备要求高,主要是镍的金属有吸水性,对环境要求高。6系以上都是全自动产线,可以向下兼容。811炉子投资贵,自动化程度高,1万吨811投资需要3-5个亿,差异取决于自动化水平和设备进口程度,目前看除个别部件,国产化难度不大。各种前驱体产线都可以通用,都是反应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