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国人民银行日常管理流动性的基本手段。公开市场操作包括发行央行票据和债券回购。2008年1~1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各期限央行票据41290亿元,各期限正回购操作28100亿元。央行票据期限以一年期和3个月期为主,从7月份起再没有发行期限较长的三年期央行票据了。在9月份之前,公开市场操作依然以冲销和回收流动性为主,所以各月央行票据发行规模较大。
但是,9月份之后,随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累积效应的显现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偏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回收和冲销流动性了,而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流动性供给和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央行票据的发行频率和发行规模都大幅下降。这在12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和强化。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下降和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和规模的减少,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比率可能会在2008年年底出现较大幅度地上升,这会给短期资金运用带来一定的压力。
信贷政策的转变
2007年前三个季度,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远远过了政府的预期。为了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控制,在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央行采取了更为严厉的信贷规模控制政策。这一政策在2008年上半年得到了延续。在相当程度上,过去旧体制下的信贷控制措施出现了复归。但是,在连续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信贷规模控制的作用下,许多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比率大幅下降,可贷资金急剧减少,企业融资难,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凸现出来。
于是,在2008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刺激金融机构的小额担保贷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扩大了小额担保贷款的范围,提高了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经办金融机构对个人新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由不超过100万元提高到不超过200万元。允许小额担保贷款利率按规定实施上浮。
第二,自2008年1月1日起,经办金融机构对个人新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的利率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
第三,改进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放宽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开始显现出来。为了控制信用风险和资产质量,过去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倾向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惜贷偏好日益明显,银行信贷增长率持续回落,实际的信贷增加额低于年初设定的目标。有鉴于此,央行在10月份取消了过去一年左右时间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严厉控制,12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了要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此,信贷政策也做了相应地调整,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力争2008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4万亿元以上。至此,中国的信贷政策从数月前的严格控制信贷增长,转变到了刺激信贷增长。
汇率政策
央行在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利率与汇率的协调作用。至此之后,汇率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利率,担当了反通胀的重任。为了抑制当时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及由此带来的国内外汇占款的增加,进入2007年第四季度之后,人民币汇率就呈现加速升值之势。
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幅度就达到了6.5%左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接近6.80的水平。若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算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了20%以上。
人民币汇加速升值和金融危机对国外需求不振的双重打击,给中国那些依赖于出口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的影响尚未全面显现之际,那些出口导向型地区的经济增长早已举步维艰了。
另外,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结果,不仅对中国出口带来了影响,而且也带来了更多的资本流入,其结果是,外汇占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保持了高速增长。更有甚者,人民币加速升值还导致了中国境内对外汇贷款需求的猛增,上半年的外汇贷款增长率一度达到60%左右的水平。
受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年初国际社会极力倡导的强势美元政策的影响,进入7月份之后,英镑、欧元、澳元等兑美元的汇率开始大幅贬值,在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机制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升值势头得到了一定抑制。随着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出口增速日益疲弱,市场上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也有所增强。随后不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了少见的跌停,人民币升值正式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