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和CPI都是经济活动的运行结果,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计算,不可以被直接调节或改变。
利率,是资金的成本比率,可以被直接调节或改变。它是各国中央银行使用、用以调节资金成本和供给量的工具,理论上利率没有上下限要求,也可以被无数次的使用,只要央行觉得有必要。
而利息是资金的成本,利息=资金x利率。生产经营者不管向商业银行、民间大户或者其他任何金融机构借款,都要付出利息。一般来说,市场化的利率随行就市,可高可低。但是央行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基础利率,所以实际上的市场化利率(即实际利率)往往参照基础利率重新定价,并随着基础利率的高低而同方向变动。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人们往往参照基础利率来解释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后,人们往往以实际利率来解释资本市场。
按照一般的理解,基础利率上升,意味着央行收紧流动性,市场缺钱,股市应该下降;反之,基础利率下降,说明央行释放流动性,市场钱多,股市应该上升。事实上是否如此呢?
我们看一下1991-2013年以来上证指数的变动与贷款利率变动的关系图。
从图6-8中可以发现,1991-2013年的23年中,上证指数与利率走势现一致的有9次,不一致的有7次,不相关的有7次,一致性仅为39.1%。
当然,由于利率的调整比较灵活,其对股市的影响往往在公布利率政策的当日前后就有很大的反应,但是是否会导致股市的趋势性转变,并不一定。例如在2008年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对短、中、长期贷款利率同时做过6次向下的调整,但是上证指数并没有发生趋势性的改变,在2008年的表现依然是跌跌不休,并创造65. 39%的最大历史跌幅。并在以后利率没有发生大的调整的情况下,一直延续跌势直到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