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关于银行危机造成了货币供应量减少的观点只能解释货币供应总量15%的减少,企业的债务偿还才是造成另外85%货币供应量减少的真正原因。即便我们承认是银行危机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弗里德曼认为美联储本来能够阻止危机产生的观点仍然存在两个误区。其中第一个是,这样大规模的银行危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只有当众人相信银行的贷款已经成为坏账时,这种现象才有可能出现。但是如果有那么多贷款成为坏账,那么经济形势就要远比放贷方和借贷方所认为的严重得多。1931年下半年,当第一波银行危机袭来之时,美国已经在大萧条的旋涡中度过了两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下跌了20%,从1929年的1030亿美元减少到1931年的760亿美元。经济活动剧烈萎缩,导致那些曾经对美国经济的繁荣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高负债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剧减,再也无力偿还债务。这些个人和企业的破产进而引发了银行危机。也就是说,银行危机是经济萧条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
弗里德曼的观点还有另外一个误区,由于银行借贷人破产而引发的银行危机其实是因为银行自身资不抵债而造成的,与流动性不足并没有关系。假如银行危机真的是由于银行系统内部流动性不足所引起,那么就会像弗里德曼所认为的,只要美联储注入流动性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果银行本身已经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那么中央银行即便注入再多流动性也于事无补。此外,如果美国大萧条时期银行问题的症结在于流动性不足的话,那么理应出现资金不足的银行从美联储借贷大量增加的现象。但是正如已经指出的,从1929年到1931年,这个数字降低了93%。只有到1931年下半年以后,当银行挤兑风潮变得更加普遍时,商业银行才开始从美联储增加借贷以避免准备金减少。但是这些银行所借的资金也仅有1928年至1929年间的一半,并且都是暂时性的行为。即便如此,仍然有10000家银行最终倒闭,这就说明,当时银行部门问题的根源是由于借贷方破产而导致的银行资不抵债,而非流动性不足。
退一万步说,就算我们承认银行问题都是由于流动性不足所致,那么通过美联储注资能挽救的也只是那13.6%存在借贷困难的企业,对于其余那些正在忙于削减债务的86.4%的企业来说毫无意义。这就和日本央行从2001年起执行的定量宽松政策没能阻止企业继续偿债的事实如出一辙。但是只要这86.4%的企业不停止偿还债务,整体经济就无法从恶性循环通货紧缩的泥沼中脱身。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即便当时纽约联邦储蓄银行的哈里逊行长向银行系统注入更多的追加流动性,也依然无法扭转经济下滑的整体趋势。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接受全美工业协会的调查结果,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美国大萧条根源的13.6%是由于信贷供应的问题,而另外86.4%则是信贷需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