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风险的形成和爆发往往是内外因素的合成,在当前金融全球化环境下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外部风险的输入,一国或一地区爆发金融风险,然后又通过相关途径再向国际金融市场和关联国家传输,存在一个“输出―输入”机制。研究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透析金融风险的传导过程,对防范与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国际金融风险传递途径有:贸易传播渠道,金融传播渠道,预期传播渠道,产业联动的传染渠道。
1.贸易传播渠道
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会影响到与其有贸易联系的其他国家。根据危机是否来源于发生国,可将其分为直接性的贸易传递渠道和间接性的贸易传递渠道。直接性的贸易传递渠道的前提条件是两个国家存在直接的贸易往来,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会首先冲击另一国的外贸企业,导致这些企业出口量锐减,订单急速下降,随后这种影响传递到该国的其它领域,导致该国经济整体下滑,失业率上升。间接性的贸易传递渠道是两个国家不存在直接的贸易往来,但他们都和第三国有贸易上的往来,当其中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危机经过第三国传递到另一个国家。这种间接性的危机传递方式为历次危机发生后所常见。在危机所产生的影响上,直接性的危机传递,带来的危害一般比较直接和猛烈;间接性的危机传递所产生的破坏效果较多取决于危机传播的中介国,如果金融危机对中介国的影响比较强烈,或者中介国国内的一些因素促使金融危机破坏力升级,这就会使间接性的贸易传递渠道传递金融危机的威力更强大,反之,则较小。
2.金融传递渠道
该渠道是开放经济条件下风险传递的重要方式,具体是通过影响其他国家的国际净资产或者资本流动,从而使危机在具有经济联系的国家之间传递。根据资本流动与实体经济基础是否相关,分为生产性资本流动传递和非生产性资本流动传递;根据危机输入国与危机发生国是否具有直接金融联系,分为直接金融渠道传递和间接金融渠道传递。国际资本流动最初以国际直接投资、贸易性资本流动、国际贸易支付的资本流动等形式存在的,它们与实际的生产和交换相互联系,即生产性资本流动。和生产性资本流动相比,非生产性资本流动的特点是流动性强以及速度快,在金融危机爆发时,非生产性资本也会大规模、快速地撤离高风险地区,对危机国和其他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创伤。生产性资本流动传递主要通过与生产要素有关的渠道,如进出口贸易;非生产性资本流动传递将通过其他方式传递金融风险,如银行减少贷款发放,证券市场发生动荡等。直接金融渠道传递指的是危机发生国与输入国具有直接的金融往来,危机发生国通过影响其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使危机传递到了危机输入国;间接金融渠道传递指的是危机发生国和输入国之间不具有直接的金融往来,危机发生国通过影响其国际资本流动,使危机传递到与其有金融联系的第三国,通过第三国的中介作用使危机传递到危机输入国。
3.预期传递渠道
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投资者会通过分析该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作出合理预期,判断出危机将会传递到与危机发生国类似的国家,从而对类似国家失去投资信心,最终导致危机人为地传递。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参与者一般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但出于保全资产的考虑,一般会对投资做出回收或调整到其它领域,这种情绪会在投资者之间互相传递,当资本大范围不正常流动时,就为危机传递创造了条件。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其传递渠道并不单一,而是通过多种渠道相互交织着进行传递。如预期传递通常伴随着金融传递,金融方面的恶化会对贸易造成不利影响。
4.产业联动的传染渠道
产业联动的传染机制是指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虽不尽相同,但在鼓励本国出口产业发展方面是相似的,其结果是各国的出口产业和全球的生产能力都在急速扩大,出口产业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一国出现的金融风险也会沿着产业联动效应的渠道传向其他国家。其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两条途径发生作用的。前者是指当出现经济衰退和消费需求下降时,生产企业的库存会大量增加,为了使存货降低到企业所能承受的水平,企业在短期内会大幅度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对供应商来说,意味着存货超过正常水平,需要缩减生产,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减少消费需求。如此循环反复,会把更多的产业和行业卷入危机,并由此引发社会上信贷链条的断裂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后者是指某些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危机发生国十分相似,产业的碰撞使这些国家也出现了结构失衡状态,从而引发国际资本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和货币市场进行类似的投机性冲击和规避性撤离,导致它们也出现严重的金融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