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噪音交易
金融学里面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叫做“噪音交易者风险” (Noise TraderRisk)。这个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大学的德隆等人提出的。市场上有大量的缺乏真正信息的“噪音交易者’,即通俗所说的“散户”,这些交易者对于资产价格的估值会有一些偏差。
在传统金融理论模型中,如果这些投资者的交易是独立的行为,最后都被两两抵消掉,因而不会对股价造成影响。由于股市中的投资者依靠各种公开信息对交易品种的价值做出判断,尽管价值是先于价格的产生而客观存在的,但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对价值的判断表现为一种“共识”。“价值发现”就是对价值的“共识”达成一致的行为。共识的达成受到众多投资者行为的影响,所以这种一致的认识即价值判断的标准无法实现静态的均衡,同时无法判断哪些信息与价值有关,哪些信息与价值无关,于是价格与价值之间就会出现偏差。
德隆们认为,真实市场上,小散户们的值息是高度相关的,甚至是相互传染的。大伙儿都攒着一股劲往一个方向交易,就形成系统性的估值偏差,最终反映在市场均衡价格中。
要是这种估值偏差是乐观的,市场价格就会持续上涨;要是悲观的,就会持续下跌。这样一来,那些有信息的投资者(比如说基金、保险等机构),即使知道这个价格是“错误”的(或者说是偏离了基本面的),在一定时段内,也一定会追涨杀跌,引起更牛的“牛市”或更熊的“熊市”。也正因为此,偏离基本面的“错误定价”可能一直存在于市场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会不断加深。
噪音在有效市场理论中是不存在的。噪音只是一个均值为零的随机扰动项,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会逐渐趋近内在价值。噪音会逐渐消失,那么非理性交易者会由于“市场选择”而消失,最终由理性交易者主导市场。市场参与者的理性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前提。
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的“高科技泡沫”之后,很多机构投资者承认自己当时并不相信那些高科技公司的价格是“理性的”但既然大家情绪高涨,那么价格就还有上涨空间,自己自然应该“随波逐流”。这也是华尔街常常说的“聪明资金效应”( Smart Money Effect )。这些价格的“噪音”因此会在市场上一波波地传下去,直到大梦初醒,泡沫破灭。
同样,2007年之前的美国次贷市场上,基金经理们心照不宣地玩着击鼓传花的游戏,鼓点越来越急促响亮,所有的“聪明人”都以为自己能在鼓声戛然而止前全身而退。
中国A股市场中大部分投资者是散户,其中有相当比例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投资经验在5年以下。这些投资者常常会受到各种重大政治事件、经济政策、突发事件、群体性行为等各种因素影响。不难理解为什么贪婪和恐惧的情绪特别容易在这个市场里横行和蔓延,造成股价剧烈地上下波动,产生极端走势。
市场的“噪音”如此之大,理性的声音一来不容易听见,二来即使听见,又怎么样呢?如果我知道“噪音”会持续下去,作为唯一的理性投资者,目前最好的选择也一定是加入狂欢人群一起吹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