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每一个类别都有它的拒不从者,美国工业公司(USIndustries)作为对我们的警示,则表明了大型综合性企业同样没有例外。公司领导中一名叫I,约翰·比勒(I.JohnBillera)的CEO健谈又饶舌,他总让我想起在议会上信誓旦旦、振振有词的情景。美国工业公司是一家极具侵略性,并以收购为导向的集团公司,它由分布在6个行业中的100多家独立的公司组成。公司除了让人眼花缭乱的不断收购推动的外生性增长外,公司的内生性增长也连续5年在24%以上。回顾起来,可能很多公司都是成长过快,股价也是一路上涨,以至于我们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介入点。仅此一个理由我们也应该和美国工业公司井水不犯河水。可惜我们没有。
约翰·涅夫与地下廉价市场:如何寻找临界值质量?
我们没法对各家USI的成员公司进行仔细分析,不过我们尝试通过各类行业基本面进行整体上判断。例如,服装和服务行业的情景被认为好于整体经济。类似的,随着1971年相关行业背景的改善,我们最终也看到了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和家具行业的持续性增长。
我们估计,股价不振的原因是因为投资者对报表中富有深意的每股收益不敢确定。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这些数据已经被修改了一次,而且在1971年还面临着一次额外调整。
USI在购买这么多公司的时候,能否按照当时的银行利率合理评估它们的价值?自那时起,公司每次收购合并的时候都会回应我们的疑问,它们的回答让当时的我们很满意。现在的投资者谈到收购就会联系首年收益影响(accretivetoearningsinthefirstyear),而USI声称它只购买年收益增长有能力达到15%的公司,条件是只要市场好转。USI没有承担增长不顺的风险,相反,它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出售方。如果增长率减缓,最终的价格就要进行调整。一般而言,USI支付的现金或是股票按当前收益的8倍市盈率计算,并基于下一年的收益进行一些随机性补偿,正相当于对坚持不懈的管理层的奖励,而不是急于兑现收益并放任不管。当然,如果股价下跌,USI只能发行该数A的股票以尽职责,这在环境的磨砺之下将逐渐稀释。
最后的结果没有和最初的期待情投意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位唱高调的CEO不能给投资者讲述完整的故事。直至最后,USI在一个关键方面不合格:它的那些公司缺乏临界规模。由于产品和服务没能力主导市场,所以根本无法溢价出售。在1970年结束之前价格曾高攀了一阵儿,之后USI便一度下滑,自此再也没有恢复任何向上的趋势。到了1972.我们只能一点一点割掉,从此退出该股。根据最后统计,温莎亏损大约折半。
我们力行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让持仓大的股票为我们服务。只可惜,USI在基本面部分没能实现我们的期望。既然它在如火如荼的市场中便宜得要死,那么一些真正有所建业的公司或者即将异军突起的股票也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