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题材股”让投资者顶礼膜拜,炮制种种离奇概念股和流行性产品制造商股票的共同基金吸引投资者排队抢购。当神秘的名字被提起,价格就会波动起来,传闻成了买卖股票的主要依据。
“题材股”详解
一个想法加上一个促销手段就能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趋之若鹜,他们总是看不到“全国学生行销”(National Student Marketing)等几近欺诈的手法不过是哗众取宠的小把戏。“全国学生行销”是一个名叫科提斯·兰德尔(Cortes Randell)的人想出的点子,他针对年轻人的市场需求胡乱拼凑起一系列生意业务。由于青年消费者花在牙膏、海报、啤酒杯以及昂贵的立体音响和照相器材等方面的钱高达450亿美元,不少人估计,“全国学生行销”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所以投资者大买它的股票。“全国学生行销”作为制造商和年轻人市场的渠道,积极配销各种商品,短短两年内,它的营业额就从不到100万美元激增至6 800万美元。
兰德尔是一个丝毫不懂谦虚的人,他从自己的私人喷气式飞机上打电话向投资者吹嘘他的成功。据《财富》杂志报道,为了维持快速的增长,他开设或买下针对年轻人的市场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企业,包括以年轻人为客户群的保险公司和一家旅行社,在交易时通常将已上涨了不少的股票当做货币使用。
我记得“全国学生行销”有一次在费城举办巡回宜传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是送样品给大学生,以吸引顾客终身对之忠诚。与开始时光彩夺目、最后落入圆滑的推销者圈套中的其他投机冒险活动一样,“全国学生行销”也不例外。
宣传活动大张旗鼓地一路来到费城招摇撞骗,我记得当地的一个承办经纪人被兰德尔傲慢地拒绝后是如何的无地自容。在这之后没多久,纸板制成的大厦开始崩塌。最终,后悔不迭的董事会赶走了兰德尔,但这种补救方法并没能拯救该公司。
相对于两只眼睛只盯着“全国学生行销”等流行概念的基金公司,20世纪60年代末的温莎就像一个食古不化的老顽固。我们并不是好大喜功,也不与昙花一现的流行概念同流合污。我们坚守“衡是式参与”,坚守现实的期望,也坦然承受因此遭到的抨击。有位负责管理高盛公司费城办公室的朋友不客气地评价说:温莎“根本没有神经”。这正是他的原话,“没有神经”。
对这些批评,我并不感到诧异,面对那些狂飙的基金,每个人的肾上腺素都会上升。1967年,温莎的涨幅比市场高出7.6个百分点,优势很明显,但蔡和其他的一些摇滚明星基金领先市场的差距更大。通过短时间的冲刺,他们席卷了极为可观的收益。
在大约三年的时间里,绩效取向型投资独霸市场。与蔡齐名的另外三人—弗雷德·艾尔哲(Fred Alger)、弗雷德·马提兹(Fred Mates)和弗雷德·卡(Fred Carr)声名大噪。长期绩效记录不错、信奉买入并持有的成长型投资者大卫·贝伯森(David Babson)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指出业界之所以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弗雷德之流太多。狂飙基金利用人们健忘的习性、市场的涨势以及众人称颂的地位,吸引了大群流口水的投资者。有些投资明显存在问题,投资者却深信不疑。大卫·贝伯森呼吁投资者要独立思考,尤其是在市场处于反转点时更要保持头脑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