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寻求理性繁荣的新金融秩序
尽管有诸多理论用于解释股价波动规律,但一直存在着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在什么因素引致股票市场波动以及是什么引发经济衰退等问题上一直没有取得其识。大约20年前,这个被视为“20世纪最大的经济问题之一”,引起席勒的浓厚兴趣.并逐渐形成了其市场非理性的思想。作为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创始人,席勒对将认知心理学的片瓦拼装起来解释股市泡沫缺乏兴趣。相反,他乐意接受常识.认为市场易被潮流或是集体疯狂所主导。
1.揭示投资者非理性特征传统金融理论在讨论金融市场投资者投资决策过程时对其进行了理想化的假设,借用了“理性人”这一西方经济学 的概念,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投资者总是寻求“理性的线性、无鏑和最优解”。
20世纪60年代,法玛等学者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后来。这一假说发展成为现代金融学的理论基石,其核心的假设基础也包含了“理性人”的意思;投资者是理性的,对信息充分了解井确实反映了价格的变化;股价是随机游走的,具有不可预测性。
然而,证券市场中大量异象却不断地瓦解了经济学家确信市场有效的信念。1981年,席勒发现股票价格波动不是简单地用“价格由未来红利净现值决定”所能解释的。1984年席勒声称,从发现“股价波动不可预测”得出的“价格永远是正确的”这一结论实际上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大的一个错误”。 席勒由此而成名。最著名的事件还属1987年的股市大崩溃。当时,席勒决定立即对投资者展开调查。此调查首先粉碎了数周后有效市场派的教授们对于大崩溃发生所给出的理性解释。因为,调查结果显示,极大多数投资者卖出股票的唯一原因是惊诧!惊诧于股价的狂跌而跟风抛售。
1989年,席勒著述的(市场波动)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发行,书中详细论述了如何运用数学分析和行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面对投机市场中的价格波动,揭示出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