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公用事业股的估值方法通常与其他股票相同,即,企业价值倍数(EV/EBITDA)股价-现金流比率(P/CF)或现金流折现(DCF)等提供了合理的价值范围,但当某些支配性投资题材出现时,公允价值范围可能被向,上或向下突破。例如,在科技、媒体和通信(TMT)泡沫期间,由于资金从防御型基金中撤出,全球公用事业板块与纳斯达克指数几乎呈完全负相关。然而,公用事业股还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性,使其估值稍稍有些复杂。
1.关注现金的使用。
由于公用事业是一个成熟行业,因此,公用事业企业在对核心业务进行了合理投资后,常常还拥有额外的资金。为了用掉现金,这些企业开始收购其他企业,这要么使企业的业务多样性提高,要么使企业处于再投资的风险之下。
2.现金流折现估值法得出的结果可能过高。
政治或监管压力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因为公用事业企业会尽力避免表现出“令人尴尬的富有”,以免人们注意到它们累积的大量现金。不论是否有吸引人的投资机会,公用事业企业都必须将它们的现金流用于投资,
这表示这类企业常常会努力以大于零的净现值,将它们的自由现金流用于投资。这反过来,则现金流折现估值法得出的结果可能过高。因此,股利贴现模型是一种较为保守的估值方法。
3.公用事业股要求的股票风险溢价较高。
监管法规的不确定性还意味着,为了防止不确定性的增加,公用事业股要求的股票风险溢价通常较高。这与现金流应该具有的可预测性以及随之产生的安全性相矛盾。
4.公用事业股的表现可能与债券类似。
如果监管非常严格,公用事业股可能会成为债券的替代品,其股利流安全且可预测,但能够创造额外价值的刺激因素却相对不足。
5.警惕集团化折价。
有时,企业急于将自由现金流用于投资,从而导致集团化结构的产生,其结果是投资者必须在对集团的分部估值过程中考虑到集团化折价的因素。如果企业将这一过程逆转,关注其核心业务,并剥离无盈利、非核心业务,企业的业绩将随着集团化折价因素的消失而提高。
6.投资正在重组的企业。
第一,投资那些正在重组的公用事业企业(如德国的E.ON公司和RWE公司)。
第二,投资那些能够将自由现金流用于对核心业务再投资的公用事业企业(如意大利的爱迪生公司)。
第三,投资那些认识到自由现金流再投资的困难性,转而选择通过特殊股利和/或股票回购将现金返还给股东的公用事业企业(如过去的英国公用事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