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不买,不懂不做
“不熟不买,不懂不做”是巴菲特投资股票的一条重要规则。他说:“我只做我完全明白的事。”也就是说巴菲特的所有投资活动都坚持只投资自己了解的企业和项目,这也是巴菲特投资风格的一 一大特色。也正是对这一特色的坚持,使巴菲特成功地避开了形形色色的投资陷阱。
华尔街,众所周知那是美国的金融圣地,一般人大都认为只要投资华尔街就可以让资产增加。可是巴菲特却认为,华尔街其实不过是个能告诉我们股票等金融商品“ 价格”的地方。多数在华尔街工作的人也往往只是认为“公司和股票是完成交易所需的材料”。
然而在大街上,我们却可以找到值得投资的公司的诸多线索。巴菲特故乡奥马哈的大街名为道奇街(DodgoSteet)。位于道奇街上的吉铺中,让巴菲特感兴趣并实际投资的公司不胜枚举。尽管已是相当了不得的大资产家,最爱汉堡、可乐的巴菲特依然独钟从庶民的观点出发,这正是他的独到之处。
波克夏的投资标的有巧克力制造商喜思糖果、德克斯制鞋公司、《水牛城新闻》报社、家具商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冰淇淋连锁店乳品皇后等等。除此之外,还涵盖砖瓦、涂料、地毯、吸尘器、百科全书,甚至是不动产等各种产业,这些都是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用品。
巴菲特在买进一部分股权、或收购整家企业时,都会仔细检查以下三个要点:
1. 是否为自已所能理解的事业?
2.是否有高获利?
3.经营者是否值得信赖?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巴菲特如何根据这三点找出投资标的,让我们举几个巴菲特投资的实例来看看吧。
一、投资《华盛顿邮报》
巴菲特之所以对《华盛顿邮报》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对报业有当深刻的了解。巴菲特的祖父曾经拥有并且编辑《克明郡民主党报》,一份布拉斯加州西点市的周报,他的祖母在报社帮忙并在印刷厂做排字工作,他的父亲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念书的时候曾编辑《内布拉斯加人日报》,巴菲特则曾是《林肯日报》的营业主任。人们常说,如果巴菲特不从事商业,那最可能从事的就是新闻工作。
在对《华盛顿邮报》公司进行投资前,巴非特对该公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直到他觉得自己已经真正熟悉了该行业和该公司后才决定投资。
从1973年开始,巴菲特向《华盛顿邮报》公司投资1060 万美元,到1977年,他的投资又增加了三倍,到1993年的时候,巴菲特对该公司的投资已到了4.4亿美元。而《华盛顿邮报》公司给伯克希尔公司的回报则更高,证明巴菲特先前认为“一份强势报纸的经济实力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世界最强势的经济力量之一” 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在巴菲特购买《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份时,其股东权益回报率是15. 7%,只稍高于斯坦普工业指数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但到了1978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就增加了一倍,是当时斯坦普工业指数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的两倍,比一般报社高出约50%。
在此后的10年间,《华盛顿邮报》公司一直维持着它的领先地位;到1988年,它的股东权益回报率更是达到了36.3%。1990年,该公司将每年给股东的股息由1.84 美元增加到了4美元,增加了117%。这样,不曾是卖出该股票或继续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都会由此获得丰厚的回报。
有关资料表明,从1973年到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为其业主赚了17. 55亿美元,从这些盈余中拨给股东2.99亿美元,然后保留14. 56 亿美元,转投资于公司本身。其市值也从当年的8000万美元,上涨到27.1亿美元,市值上升了26.3亿美元。期间为股东保留的每1美元盈余,经转投资后其市值增值为168美元。
二、投资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
位于巴菲特故乡奧马哈的这家公司,是从俄罗斯移民罗丝.布朗金( RoseBlumkin)向友人及邻居贩售家具开始做起。1937 年,罗丝.布朗金太太在只离巴非特住家几条街的地方开了一家小小的家具店。
早在购买该公司股份之前,巴菲特就曾多次以顾客的身份到访这家店,经过多年观察后,对于该店的成功经营给予高度评价。他非常喜欢罗丝.布朗金太太坚持“ 价格低廉、诚实公道”这样简单易懂的经营方针。经过好一段时间,巴菲特终于在1983年支付罗丝.布朗金太太5500万美元后,取得该公司80%的股权。
目前,该公司在奥马哈拥有约2万平方米的宽阔卖场,并且将触角伸往堪萨斯(密苏里州)及第蒙(爱荷华州)等城市。罗丝.布朗金太太虽没受过教育,也没学过英语,却是个相当卓越的经营者。巴菲特在取得股份后对于公司的经营完全不加过问,对罗丝一布朗金太太更是推祟有加。
他曾说过:“比起商学院的学生耗费多年在学校上课,还不如花费数个月时间跟着罗丝.布朗金太太见习,可以学到更多东西。”
巴菲特不仅对这家位于当地大街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的事业内容了如指掌,更亲眼见证其业绩蒸蒸日上。而且,他对罗丝.布朗金太太的经营方针与人品深有同感,所以才进行这项投资。这应该算得上是选择大街而非华尔街的最佳成功案例吧!
三、投资可口可乐
巴菲特认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品牌公司,就是可口可乐。巴菲特与可口可乐的交情,还在于他和可口可乐有着一段旧情缘。当他六岁时,夏天期间常到他祖父的杂货店那儿,买来六个罐装的可口可乐,共25美分,然后向邻居小孩兜售,每罐卖5美分。当时的小巴菲特觉得这生意本小利大,有“很大的收益空间”。
巴菲特强调,他的投资和饮食偏好是一致的。 一 个人对自己爱吃什么当然了解,所以巴菲特投资的正是他最了解的可口可乐。
对于自己熟悉的公司,其基本面信息容易收集,具体经营情况容易把握。1987年,当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时,对可口可乐的现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可口可乐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碳酸类饮料消费者。它很专注于汽水市场,不像百事可乐还牵涉到零食生意。它有最好的品牌,最好的分销渠道,最低成本的生产商和装瓶商,高现金流,高回报,高边际利润。通过估算,可口可乐的收益10年后预计可达35亿美元,大约是1987年进行分析时的三倍。通过研究发现该股当时具有投资价值,于是巴菲特集中投资,重仓参与。巴菲特首次投资可口可乐公司就达到10. 2392亿美元。
四、不投资电脑和网络科技股票
“不投资科技股绝对不是迷信不迷信的问题。”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是很好的朋友,微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软件公司,巴菲特也称赞盖茨可能是当前全球商业界最聪明及最有创意的经理人,他的公司棒透了。但是即便如此,巴菲特也没有放弃他“不熟不买,不懂不做”的原则。巴菲特说他不能很放心地预估微软公司的未来盈余,也因此,他无法计算微软的未来价值。如果巴菲特不能放心的计算一个公司的未来价值,这个企业将不会进入巴菲特的投资范围。在微软的例子中,由于他无法充分评估该公司,所以不会投资。
巴菲特对于电脑科技公司所抱持的态度是和太空航行一样的。我们很尊敬、支持和感谢这些伟大的人物,但我们却不想亲自去尝试。“我们充分了解科技为整个社会带来的便利与改变,只是没有人能预测往后10年这些科技企业会变成什么样。我前跟比尔,盖茨及安迪.格鲁夫在一起,他们也不敢保证。”
“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他们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这个国家分析科技企业的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0000位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企业,但我不行。”
近年来,在美国股市持续飙升期间,最受股市崇拜的,就是电脑科技公司,尤其是网络公司。但这许多网络公司自创立以来,常年亏损几千万美元,但它们的市价却居高不下,值得一提的是,这市价是它们营业额(不是收益!)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所以,巴菲特对于这些从未有收益的网络公司很不客气,称它们是“从未看到收益,只凭美丽的梦幻吸引无知的散户”。在接受传媒访问的时候,他曾说:如果今天我是在教大学投资课程的话,我会在期终考试的时候,问学生这个问题:请问你如何为这些(年年亏钱的)网络公司定价?任何提供答案的学生,他会当场判下不及格!在一次股东大会上,他说得更直接:“如果你花钱买人这些网络公司的股票,你并不是在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对“不熟不买,不动不做”原则的坚持,使得巴菲特成功地避开了2000年前后网络股泡沫等系列投资陷阱。 2000 年前后,全球都在炒网络科技,由于巴菲特设定不熟不做的理念,所以他管理的基金没有去投资网络科技类的上市公司,随后网络科技股泡沫破灭,很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巴菲特却毫发无损,仍保持较为稳健的收益。这都是不熟不做的投资理念在具体投资操作中的生动体现。
“不熟不买,不懂不做”这句箴言充分体现了巴菲特的基本投资哲学。他认为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就相当于购买了这家公司的一部分,从前文中,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巴菲特的这一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不能不重视企业的内涵与本质。
举例来说,人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应该不会选释那些没有远景的企业吧?一定是选择自已可以如鱼得水、经营者才能出众、未来前途无量的企业。股票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想成是“ 让自己的钱去公司上班”,我想就不难理解了。只要这个公司成长,在这里上班的金钱也就会跟着一起成长。托此之福,你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丰裕。
巴菲特只要发现中意的投资对象,就会偏好收购整家公司。然而在初期他不仅没有那么庞大的资金,即使是在累积不少资产之后,想要完整收购像可口可乐这样大规模的企业也是不可能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他虽然选择和一般投资人一样买进部分股权,也还是以收购公司同样严格的心态,进行投资判断。
巴非特曾说过这样的话:“保险也好,造纸也好,当你注意到家公司时,先假设自己即将继承该公司来进行调查。也就是要站在经营者或大股东的立场没身处地思考,而且假设自已持有的资产除了这家公司没有别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公司领导者的自己该怎么做?想要怎么做?存在什么样的竞争对手?有什么样的顾客?并试着向不同的人提出这类问题。”
如果你能做到这个程度,说不定已经比经营者更彻底了解该公司了,而巴非特就是秉持着“ 股票投资=成为公司的老板”这样的心态来看待每一家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