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史
1997年恒指见16820点新高后,因国际炒家狙击港股而急挫五成,港息更一度抽高至300厘。香港1997年的股灾,在当时一片荣景的经济表现面前,因亚洲金融风暴突然掩至,恒生指数在一日之内大泻1439点,跌幅达13.7%,股市市值两个月之内蒸发21000亿,缩水1/3。炒输股票的香港股民接连自杀,据报载一年内白杀股民达13人。股灾的骨牌效应,还推低楼市。股灾后,香港楼市在短短一年内, 大跌七成,超过10万名业主成为“ 负资产”,直至今日,楼市还未恢复元气,整体楼价只回复至1997年的约60%,仍有超过6000名业主末脱离“负资产”之列。随着整体经济的收缩,香港各大小公司的财务状况普遍恶化,部分前期过度扩张的公司被迫清盘、倒闭或大幅收缩。典型的个案包括港基银行被挤提,香港八伯伴百货公司、百富勤证券公司、正达证券、福权证券等连串公司的清盘,给香港的投资者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其中百富勤证券公司曾是赫赫有名的香港最著名的本地证券公司,它因大规模投资印度尼西亚债券,在金融风暴中泥足深陷,终因无法筹措资金清偿一笔几千万的到期债务而被迫清盘。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香港的投资、消费急速萎缩,各个经济环节,包括香港百货零售、饮食、酒楼、酒店以至旅游业均受到严重影响,整体经济从1997年年中的空前繁荣迅速步人衰退。
1998年香港全年经济负增长达5%,而失业率则急升至6%以上。香港经济陷入战后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中。1998 年8月港府人市干预,买人超千亿蓝筹股票以抗衡炒家操控港股、汇市及息口,令港股反弹至2000年初的18000点。
1999年创业板股票市场于年底成立。创业板市场对上市公司没有行业类别及公司规模的限制,且不设盈利要求。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也不须像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那样必须具备三年业务记录,只须显示公司有两年的活跃记录,因此不少具有发展潜力但发展历史较短的公司会通过创业板申请上市交易。如此一来,具增长潜力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根基稳固的市场及监管基本设施来筹集资金作发展用途,从而好好掌握区内各种增长机会。除了本地和区内的企业外,就是国际间的具增长潜力公司也可通过在创业板上市来加强本身在中国以至亚洲的业务,提高产品知名度。创业板提供集资渠道之余,也提供了清晰的定位,促进香港以至区内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对创业资本家来说,创业板既是出售手上投资的渠道,也是进一步筹集资金的好地方,有助创业资本家作出更多投资,也在更早阶段即作出投资,对行业发展有利。香港创业板也由香港联交所负责营运,但毕竟是创业板,交投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