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券交易的历史,可追溯到1866年,但直至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设立,香港才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股票市场。1969年至1972年间,香港设立了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形成了四间交易所鼎足而立的局面。在1972年至1973年短短的2年间,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1973年底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6家。1980年7月7日四间交易所合并而成香港联合交易所。四间交易所于1986年3月27日收市后全部停业,全部业务转移至联交所。1999年,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宣布,对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当时联交所共有570家会员公司。
2000年3月6日,三家机构完成合并,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在港交所上市。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简称港交所,英文简称HKEx)上市代号是0388,是一家控股公司,全资拥有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及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属公司,拥有及经营本港唯一的股票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以及与其有关的结算所。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市场开始了其崭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中国对香港前途的保障,增强了投资者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公司盈利和房地产价格回升,香港市场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交易品种多元化,市场参与者日益国际化,交易手段不断完善,证券市场进入了长期繁荣的牛市。
近年来,香港证券市场,正在成长为一个全球化的证券市场。 香港证券市场的构成香港市场就其交易品种来说,包括股票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
香港证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股票市场,并有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之分。截至2000年底,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合计的市值达到168620亿港元,在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中排行第12位,在亚洲地区排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内地的市场。
香港市场的衍生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股票指数类衍生产品、股票衍生工具、外汇衍生工具产品、利率衍生工具产品、认股权证等五大类。
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基金几乎都是开放式基金,对于投资者来说,随时可以把资金拿回来,变现性好,对于海外投资者尤其具有吸引力。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划分,香港的债券市场目前分为港元债券市场和在香港发行及买卖的外币债券市场两大类。其中港元债券市场以外汇基金债券、债券发行计划债券,外币债券市场中以龙债券最具代表性。
近10年香港市场发生了以下一些重大事件:
1997年 8月,红筹热潮推高恒指升至16820点新高;
1997年10月,港息抽高至300厘,28日低见8775点,恒指单日泻1439点,为最大跌市;
1998年 8月,对冲基金狙击,恒指跌至6544点低位,港府1200亿元入市扫货救市;
2000年 3月,受美国科技股潮的影响,恒指创18397点新高;
2001年 9月,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港股两周下跌1500点,最低曾见8894点;
2002年 7月,除牌机制触发仙股股灾;
2002年8月,刚履新的财务事务局及库务局长马时亨公开道歉;
2003年 3月,SARS肆虐,恒指受拖累,于4月25日跌至8331点;
2003年6月,中央送大礼,中港首签 CEPA;
2005年 10月,中国建设银行成首只全流通国企股在港上市;
2006年 10月,中国工商银行成首只以 A+H 形式上市股份,全球集资额达1700亿元,破纪录;
2006年 12月, A 股升温,恒指首破20000点大关;
2007年 5月,内地「排洪」,放宽银行业 QDII 投资港股,恒指冲破21000点;
2007年 6月,大型红筹及国企续回归 A 股,QDII 进一步放宽,恒指首度升穿22000创新高,创单日成交首逾1000亿元纪录;
2007年8月18日,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恒指一度跌破20000点重要关口,盘中最大跌幅高达1285点;
港股自由行模式
内地居民去香港旅游或出差时,只需凭港澳通行证、护照、内地居民身份证三种证件中的任何一种以及住址证明文件复印件,比如过去3个月内的电费、煤气费、水费等单据,上面的姓名必须是开户人本人的,就可以在香港的证券公司开户;也可以选择在香港的银行开通储蓄户头,同时附带开通投资户头的方式。根据香港证监会的指引,开户一般需要本人亲自到证券经纪处办理,否则由证券从业注册人士或专业人士(如银行分行经理、注册会计师、律师或公证人)等作为见证人,在开户表格和身份证件副本上签名作证,或者开户人交一张在香港持牌银行开立的账户所签发的支票,金额至少1万港元,这相当于由银行对开户人身份做了证明。
客户开户有两种选择:现金账户和保证金即孖展Margin账户。使用现金账户的客户,所有证券、资金均在其个人账户中,即实质持有,客户权益受到香港证券监管条例保障;保证金账户即孖展账户,客户开立该类账户后可以向证券公司融资,但客户的股票也同时抵押给证券公司,而证券公司有权可将这类股票再进行抵押融资。开户时客户需对此做出选择,不同的账户签订的合同条款不同,一些相关费用的计算也不尽相同。
投资者买卖证券时,可选择支付全数金额,或向经纪行借入部分款项。投资者如选择借入款项,便须在经纪行开设“保证金”(俗称“孖展”)户口。投资者就买入证券的总额,所存入的部分款项便称为“保证金”。经纪行向投资者提供贷款,投资者以购入的证券或存放在孖展户口的其他证券作为抵押品。投资者出售证券后,须根据孖展信贷的条款偿还借款。整项交易的利润,是购入证券的成本减去出售证券所得,再减去交易费用及孖展贷款利息后所得的数额。
1.为何进行孖展交易
一般来说,投资者通过孖展交易以提高购买能力,以及藉着杠杆效应扩大投资额。尽管孖展交易有可能提供更高的回报,但潜在的损失亦会同时加倍。假设一名投资者以100元买入某只股份,股价后来升至150元。假如该投资者全数支付购入的股份,投资回报率是50%。但假如按50%的孖展成数(又称“保证金比率”)购入该股份,即支付50元现金及向经纪行借入50元,最后他的投资回报率便是投入的资金的100%。然而,股价下跌时,进行孖展买卖便会招致巨大损失。假设以100元购入的股份跌至50元,如该投资者全数支付所购股份,他的投资便会损失50%。但假如他以50%孖展成数买卖,便亏蚀100%或损失所有本金!请不要忘记,杠杆作用既能令投资者赚取厚利,也能令他们损失惨重!
2.追缴保证金
投资者进行孖展买卖时,除可能招致更大损失外,可能还要承受经纪行追缴保证金的风险。假如孖展户口内的证券的价值跌至低于预设的孖展成数,经纪行可能要求投资者提供额外的抵押品(俗称“补仓”)。
投资者应注意,经纪行不一定有责任向客户发出追缴保证金通知,或通知他们的户口内的证券的价值已跌至低于指定的孖展成数。经纪行可以随时出售客户的证券,毋须事先谘询他们的意见。若干孖展客户协议规定,即使经纪行表示会给客户时间提供抵押品,但该公司仍有权毋需待客户缴足保证金便出售他们的证券。这种“强迫性斩仓”在出售证券的价格及时间方面都很可能会对客户不利。此外,假如客户的抵押品有超过一只股份,经纪行可能会出售流通量最高的股份,并非客户打算出售的那只股份。因此,进行买卖前,投资者必须查询清楚有关的追缴保证金程序。
投资者必须知道如遇到斩仓,损失可能会超过所存放的孖展金额。假如斩仓后所得的款项仍不足以偿还孖展贷款时,投资者除损失所有的孖展存款外,还要承担该户口的亏损。
3.孖展客户协议
进行孖展买卖前,投资者必须与经纪行订立明确的书面协议。在签署有关的协议书前,必须仔细阅读内容,确保明白有关孖展户口的条款,例如:
开设孖展户口的收费或按金(如有);
孖展贷款的计息方法;孖展贷款的清还方法;
经纪行处置证券抵押品的权限;
孖展成数,以及有关成数是否适用于个别或所有类别的证券;
追缴保证金的程序,例如何时追缴保证金,通知客户的形式,及缴足保证金的时限;
在出售证券以填补保证金不足之数前,经纪行发出通知的形式(如有);
就客户交易及贷款利息发出通知的形式;
当客户离开本地,经纪行就“斩仓”、追缴保证金,或发出交易通知,会怎样与客户联络。
投资者必须知道,不同经纪行所提供的孖展服务条款可能有所差别。因此投资者应多作比较,选取最切合本身需要的服务。
另外,在香港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交易。融资是指客户可以以自由证券做抵押、通过证券公司借入资金购买股票或申购新股。融券也称卖空。卖空是指投资者预测股价将会下跌,于是向经纪人交付抵押金,并借入股票抢先卖出。待股价下跌到某一价位时再买进股票,然后归还借入股票,并从中获取差额收益。卖空是高风险的。内地现在没有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但是我相信随着投资者的成熟,这是迟早的事情。因此,投资香港市场,对投资者来说,可以算是一个风险的预演习。
2007年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天津滨海新区试点开展境内居民直接对外证券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