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张大师”,某市的收藏界无人不知,很多人都愿意相信他收藏的艺术品。可奇怪的是,在收藏界,张大师的资产并不是最雄厚的,动辄斥资在几百万、几千万元的投资者并不是没有,张大师却以几十万元可供资的财力,赢得了人们的信赖。
原来,张大师购藏物品有一个法宝:这几十万元,他并不用来购藏一两件东西,而是购藏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的东西,只是这些小东西在主题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他就曾经投资5万元购藏有关扇面的主题,还曾投资7万元购藏有关民国小名头的专题。这些主题虽然不那么主流,稍微偏冷,但也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大规模地购藏。如今,张大师将这一个个某个专题的东西收藏齐了,倒也成了一个专家。于是在大家眼里,张大师成了扇面收藏方面的专家,张大师成了民国小名头收藏方面的专家,张大师成了手帕画面方面的专家...等他再将这些扇面啊、民国小名头啊之类的东西售出去,这些小玩意儿的就价值不菲了——因为张大师 曾经收藏过。
对于自己的投资经验,张大师感慨地说:“那些一出手就是几百万、几千万的投资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收藏者并不是“富而收藏”,更不是“巨富而收藏”,而是希望通过收藏来致富。但他们经济能力实在是不强,没法与出手阔绰的人相比,因此也就不容易有名气,他们收藏的作品也就不容易升值。与其这样,当初还不如投资一些小玩意儿,价格低,风险小,专注于一个领域,时间久了,起码在某一个领域可以成为权威,这时候经他收藏的该领域的艺术品,才有更大的升值空间。”
[案例评析]
艺术品的升值难以把握,因为它的价值很难用市场法则计算出来,因此那些没有名气的投资者就很难说服别人,自然也就难以获利了。
巧妙营造声誉是艺术品升值的一个不错方法。我们通常会发现,某个艺术品值钱与否,有时候与艺术品本身有关,还与谁收藏过.谁点评过、哪本有分量的专著记录过有关,名人收藏过的艺术品更值钱,被名人点评过的艺术品也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被名著收录过,则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所以,若想让自己收藏的艺术品获得较大的上升空间,仅仅靠时间的推移来获利是很不利的,必须制造一些话题和“喙头”,将自已或收藏过的艺术品打造成“名牌”,人为制造一个升值的空间,这也是收藏界行家惯用的手法。
[知识链接]
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存在很多看似不合理的差价,如同样是两件董邦达的作品,尺幅大小差不多,艺术水平也相似,但一件曾经破《石渠宝笈》收录过,它就以几百万的价格成交了,另一件只是一般的藏品,没有什么名气,它最终的成交价格却只有十几万。这就是品牌效应在起作用。
艺术品投资者若想在收藏界获得巨额利润,可以从多方面来打造自己和产品的品牌效应。
1.经名人收藏
研究发现,有被大收藏家和大机构收藏经历的艺术品更值钱。因为人们潜意识里会有这样的信念:它被名家收藏过,能人他们的法眼,艺术价值必定不凡。
2.有名人的提拔
一副吴昌硕的《碣石幽兰图》,画面很简单,只有一块石一株兰,这样的画作,市场价值最多5万元。但后来张大千为该画增加了一个长跋:“打破有清三百年樊篱,另开新境....“结果这幅画最终就以19.8万元的价格成交了。
普通投资者很难遇到张大千这样的名流,但依然可以寻找一个知名人士来为自已的艺术品加工润色或点评,让收藏品随着他们的名气而增值。
3.增加露面机会,寻找获奖机会
曾经获奖的收藏品与默默无闻的收藏品相比,显然前者更有价值优势,因此收藏者就应试着宣传手中藏品。如果它曾经入过围或获过奖,这对作品来说也是一种价值提升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