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投资关键看天气
工业品看需求,农产品看供应,主要还是在产量。因为农产品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每年都有刚性增长,经济好的时候增长的幅度就稍微大一点,经济即便不好的时候,农产品的需求也是在增加的,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因为城镇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还有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人越来越占据消费的主流,他们都很喜欢消费,这是时代的特征。因此,农产品最主要变量还是产量。
农产品产量出入是比较大的。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很发达,抗灾能力也比较强了,但还是有很多自然气候的因素没有解决。比如干旱,干旱问题在中国解决的还是比较好的,因为人多地少,因为勤劳的广泛农户的存在,加上政府一贯重视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基本上都能浇上地。但是到国外的话,实际上还是靠天吃饭,除了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主产区南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和美国这样的粮食主产地,都是靠天吃饭的。所以不要以为现在科技水平提高了,种子水平提高了,以后天气对农作物就没有影响了。我发现现在这种观念还是很严重的,这是不对的。很多讲座都这样说(认为现在科学技术提高了,种子技术提高了,天气对单产没有影响),但是种子技术提高了只是提高了单产,对干旱没有用,不下雨,照样不收。这是一个主流的观点(天气对单产没有影响),也是一个误区。
就跟前几年一样,熊市连跌3年,很多人就不相信商品能涨了,忽然2016年暴涨。其实历史规律就没有变过,不能连涨几年就不相信规律了,规律一直是没有变的,气候也一样,气候对农产品的影响直到现在为止还是很大的。
总来的说就是:虽然现在种子技术提高了,科学水平提高了,管理技术也上去了,但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没有改变。比如低温,东北为什么2017年玉米和水稻大幅度减产?就是因为温度低。虽然现在种子技术提高了,水浇条件好了,除草也好了,但是如果温度低的话,就没有办法了。
还有比如“天年”现象:气候正常,雨水正常,单产突然大幅度的提高或者大幅度减产,能差多少呢,比干旱都厉害。我就以山东为例,正常的年份,玉米的产量是1200斤/亩,忽然有一年就下降到600斤/亩。这一年风调雨顺,什么都正常,没看出一点问题来,一下子就600斤/亩,温度低的话还能看得出来,或者高温干旱造成受损也能看出来,但是,这一年的减产没有任何的迹象可循。大豆有一年(也发生了“天年”现象),我们山东鲁西南的大豆在前几年正常都是150公斤/亩,也就是300斤/亩,最好的就是400斤/亩,突然有一年600斤/亩,我自己都懵了,我自己种了两亩大豆,突然多收了好多,从300斤/亩翻到600斤/亩。这一年大豆成熟了以后全部给“累倒了”,成熟以后全部是倒在地上的,这就是“天年”。但是第二年就恢复正常了,又变成了三四百斤。
个别年份看着长的很好,但是就是收不下东西来,这就是老百姓说的“收轻不收重,不管打”。有时候看着长的不咋滴,但是一收下来产量还不低,“收重,管打”。所以我们在研究农产品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这一点:也就是看着长的很好,不一定能收到什么;看着长的不好的,也不一定单产低,反而能收到粮食。所以要以实收为准,要以实际收到的产量为事实。
我发现很多专业的农调队,包括很多专业的农业研究员,或者包括国家级别的农产品研究专家,都不一定认识这一点。所以他们往往会失误,有时候被打脸,就是这个原因。比如棉花,2015年的时候棉花因为高温的危害,造成棉花生长不正常,连续20天温度都很高。我们知道棉花在温度超过35度的时候就停止生长了,也就是接近20天的时间棉花都没有生长。那年的单产肯定是不行了,上面的棉花桃都落了,没有结桃,原来的老桃养分输送也不够,看着同样大的桃,棉花最后开出来肯定是虚的,这个你想都不用想。结果专业的测产队测完产说是380公斤/亩。都测完产了,那就收呗,收一收,看一看,一收是280公斤/亩,差远了!最后的测产数据就没好意思公布。你说这是专业的测产队,不是闹笑话吗?你就不想一想今年的天气什么情况,还没有老百姓懂行。专业测产队都搞出来这个笑话,老百姓不是专业的都知道。所以我们在研究农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特点,农作物的特点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不注意的话真是看不明白。
包括玉米,2017年的灌浆期间温度比较低,我天天看天气预报,后面有一段时间最低温度维持在11-12℃之间,玉米怎么灌浆呢?这么低的温度。吉林的温度都这样,更不用说黑龙江了。所以我就想去看看低温对玉米生长的危害程度。9月8号小范围的调研,那是我们在哈尔滨开完会,一共是5个人,我就说去看一看吧,温度这么低的话,产量到底怎么样呢。第一站走到北安,有一个大户包了好多地,他就说刚测完产,高产,特大丰收,他本人也很相信。我就有点懵,疑惑温度这么低,怎么会收成这么好。结果收下了以后,减产,而且是大幅度的减产。普遍性的,黑龙江、吉林、内蒙都是减产,面积也减,而且减的很吓人,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预计。
投资要理性,不要感性和惯性
为什么有很多的投资者在行情的转折之初,搞不清楚呢?因为他们对事实情况不清楚。大部分人的思维都是有惯性的,凭想象,也就是感性认知的比较多,理性认知的很少。我们做研究,只要不理性,就看不清事实。一定要把感性和惯性都去掉,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看清行情的变化和转折。大多数人都有惯性,这是人的天性,不敢相信改变,心理上改不过来,你跟他说他还不信,所以说做研究、做投资一定要上升到理性。
不要用惯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来看待问题,要用基于客观事实的逻辑推理演绎进行研究,要相信真实的事实,不要感性和惯性。比如举个短期的例子,螺纹钢、铁矿石,不谈以后的价格涨跌,开春后开工需求大爆发,这是事实。再举个长期的例子,铜、锌、铅、锡等等,长期来看值得持有,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问题,全球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向中国学,搞建设,这是事实。再比如高端白酒,市盈率低的,值得买,因为中国的消费升级是不可逆转的,这也是事实。全球不可再生资源,会越来越稀缺。长远来看,世界各国一定会抢夺不可再生资源!我们要相信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
事实的基础是真实的依据。2是2 ,3是3,二三就是6,你不能凭感觉说是10,或者说是8,6就是事实!你不能靠感觉,靠惯性思维。只要我们调查的数据没有错,那数据是对的。什么叫算,我们说“能掐会算”,以前说诸葛亮会算,姜子牙会算,其实这个算不同于数学的2、3、6这么直观,就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推算出来的。如果你的基数没有错误的话,你的数据没有错误的话,那你算出来的结果一定是贴近事实的。那你就要相信这个事实,千万不要相信你的感觉和惯性,这是我们一定要牢记的。
其实这个市场上大部分的研究方法是不对的,可以这么说,不但不对还糊弄人,很多的研究方法还不如“抓阄”,反正商品价格就两个方向,不是涨就是跌,两个活一个,最后研究来研究去反而搞得99%的都死掉了,所以还不如不研究。什么K线,什么波浪,研究来研究去,钱没了,你说你研究那个干嘛!我从做期货以来就没信过这个事,我是2000年进入的期货市场,当时一起做期货的有五六个人,他们都在研究K线,你说你管K线干嘛呢?
供求决定价格,供过于求价格就跌,供不应求价格就涨,反过来价格上涨或下跌到一定程度又会反作用于供求。我们做期货做的是未来。价格高就会抑制需求,同时又会刺激生产。什么情况之下会出现供大于求,就是在企业有良好利润的情况下,价格越高企业赚的钱越多,越能刺激它的生产积极性,这时候逐渐就会导致供大于求。价44格低的情况下,什么叫低呢,赔钱,赔的越多价格越低,就降低了生产的积极性,然后逐渐就发生了供不应求,尤其又发生了库存荒,那不百分之百价格要涨嘛!所以说一定要抓住核心因素。在价格低的时候,严重打击了生产积极性,发生了库存荒,所以你要抓住这个时机。如果你对现货非常了解,现货又开始涨了,买不到货了,期货还没有动,这时大仓位做进去就算了。实际上我做了18年期货,吃亏还是吃过的,但是越大仓位的时候越没有吃亏过,亏都是亏在轻仓的时候,因为看得准的时候仓位才能大。亏钱都是一点一点亏的,赚钱都是一把赚来的。所以说还是要研究到位,要下功夫,功夫在盘外,不在电脑中,不在K线中。要下功夫,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厂矿企业。做研究,和建高楼大厦一样,要从打地基开始!
只要研究方法对路,理念正确,思路对头,坚持理性,摒弃感性和惯性,成功只是时间问题。当然也有运气在里面,但是时间长了,运气是一定会有的。钱是长眼睛的,只要你辛勤付出,时间足够长,钱就会跑你那里去了,这就是运气。只要找的路对,就能走到你想要到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