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天,我尚在位于北京金融街丰汇园11号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工作。在一次基金公司组织的机构投资者交流会上与一位朋友聊天,首次接触到分级基金。至今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我们谈论的那只基金是银华锐进(基金代码:150019),目前它仍然是所有分级基金中少数规模较大、交易最为活跃者之一,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会多次以它为例。
我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工作的部门是资产管理部,当时部门一共15人左右.管理着大约40亿元的人民币资产和10亿美元的外币资产(欧元、日元、英镑等其他外币均折算成美元计算),我所在的处室负责人民币部分的资产投资。根据当时的监管政策,保险公司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25%,据此测算,在合计100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中,我们可投资权益类资产的金额在25亿元左右。当时,我们的外币几乎全部配置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投资的职责都落在了人民币资产上,因此,可用于权益类资产投资的资产占人民币资产的比例约为60%(25亿元/40亿元),所以,实际上我们是在运作一只规模为40亿元的平衡型风格的混合型基金。
当时市场上可供我们投资的权益类产品主要有两种:股票和偏股型公募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监管机构对于保险公司的投资(特别是股票投资)管理非常严格,保监会制定了一整套标准,只有达到这些标准的保险机构才能够申请直接投资股票的资格并从事股票投资业务。那时,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尚未取得这项业务资格(在本书完结的时候,我与一位老朋友聊天,得知他们现在已经获得了此业务资格),所以权益类投资的唯一选项就是偏股型基金。同时,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型基金也是我们进行固定收益类投资和现金管理的重要工具,人民币资产中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品种就是以这两类基金为主。因此,公募基金在我们的人民币资产投资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力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运作的这只规模为40亿元的平衡型风格的混合型基金实际上是一只FOF(FundofFunds)产品。
在接触分级基金之前,我从事当时的工作将近两年,主要的工作是和部门的其他同事一起研究经济金融形势、制定投资策略、定期对中国内地60多家基金公司(现在已经增长至将近100家)的几百只产品(现在已经增长至超过2000只)进行跟踪和研究,从中挑选合适的投资标的。2010年时的公募基金市场,产品以开放式为主,数量约为上百只,封闭式产品只有几十只。直到今天,这两类基金发展悬殊的局面仍然如此,而且呈现出开放式基金持续发展、封闭式基金不断萎缩的局面(见表1.1)。
从基金数量上来看,封闭式基金只有133只,在全部基金中占比约为6.64%,而开放式基金有1870只,在全部基金中占比约为93.36%,是封闭式基金的14倍之多。从基金份额和基金资产净值来看,两者的差距也同样悬殊:开放式基金的份额和资产净值分别是封闭式基金的34倍和19倍。
站在2010年的时点来看,基金市场发展的重心完全在开放式基金上。从2002年8月份最后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银丰”(基金代码:500058)上市交易之后,一直到2009年10月份国投瑞银瑞和远见(基金代码:150009)与国投瑞银瑞和小康(基金代码:150008)上市交易,这7年间封闭式基金的发展几乎停滞,而同时期开放式基金发行了约550只。基金市场的创新,包括指数型基金、量化对冲投资基金等,都集中于开放式基金领域,人们谈论的焦点也集中于此。封闭式基金似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我们对它们的关注,也仅限于通过观察其折价率来判断市场风向。这几十只封闭式基金的命运,好像只是在静静地等待时间的流逝,一旦封闭期结束,就按照市场惯例转换为开放式基金,从那张并不长的封闭式基金清单列表上一一消失而已。我们对封闭式基金如此轻视,以至于从2009年10月份到2010年上半年,一共4组分级基金成立、共有8只封闭式基金上市之后,才引起少数投资者的关注[国投瑞银瑞和远见(基金代码:150009)与国投瑞银瑞和小康(基金代码:150008)是其中一组]——我正是在那时初识了分级基金,并在接下来的4年之中不断跟踪和研究它们,亲眼见证了分级基金家族的发展壮大——在截至2014年的5年里,它们的数量几乎扩张了大约30倍。
我们研究的传统开放式指数型基金,都以追求标的指数的表现为目标。例如,国泰沪深300基金(基金代码:020011)的投资目标是:
“运用以完全复制为目标的指数化投资方法,通过严格的投资约束和数量化风险控制手段,力争控制本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与业绩衡量基准之间的日平均跟踪误差不超过0.35%,实现对沪深300指数的有效跟踪。”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国泰沪深300基金的投资目标就是力争取得与沪深300指数涨跌幅一致的业绩.即追求标的指数(或称为“追踪指数”)沪深300指数的表现。
我们的长期研究表明:战胜市场,取得比指数更高收益率(又称市场平均收益率)的概率并不大。大部分投资者的目标就是在市场上涨的时候取得与之相当的收益率,而在市场下跌的时候能够控制风险、争取跌幅不超过指数跌幅。事实上,对于各类投资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仍然有相当比例的投资者的收益率低于市场指数的收益率。
在长期的投资工作中,我们正努力争取获得与指数收益率相当的收益率时,突然有人告诉我们:有这么一只基金,也是指数型,但是它在牛市或者反弹市场中的表现好于大多数股票和基金,可能还并不亚于市场热门的龙头股票。这样的基金产品,怎能不让人眼前一亮而为之心动?
没错,这就是分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