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近期各大券商陆续发布的2015年投资策略报告,发现在2014年“牛抬头”的基础上,机构普遍看好2015年行情的延续性,即便特别是之前一直持有谨慎态度的机构也已随着行情的演绎观点翻多。机构普遍认为,在改革转型促成的经济新常态下,A股市场将从存量博弈转变为增量驱动,改革、技术和消费三大方面的机遇被机构普遍看好,涉及到的新旧蓝筹均存在难得的新机遇,而相关成长板块在经历沉寂之后,也有望再度迎来活跃。
图1增量资金积极入市
“新常态”动力足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能够充分的反馈出当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今年以来“牛抬头”态势的确立正是由于改革转型与稳增长并举引发的预期改观所致,而对于2015年,各机构认为经济“新常态”将继续成为A股上攻动力。
中信证券指出,2015年货币宽松、资本市场国际化、改革加速将是推动A股震荡上行的三大要素,股票仍会是较好的大类资产选择。海通证券指出,本轮行情的起点是利率下行、催化剂是改革加速、防护栏是稳中求进,大类资产配置转向股市的趋势已经形成,2015年市场向上的趋势不变。国泰君安证券认为,2015年起A股及整个资本市场将迎来三到五年长周期的大发展,由资本市场发展而带动的转型与增长是“新繁荣”的典型特征。改革是“新繁荣”中最大的风口。
在多方面刺激下,增量资金积极入市成为机构的共识。国泰君安证券认为,在中国降息与降准周期线性化、美国QE实现平稳退出的情况下,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下降系统性地推升了股票市场估值中枢,A股市场将迎来增量资金入市与风险偏好提高的双轮驱动,二者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将放大牛市思维。申银万国证券则指出,2014年通过新股发行改革、鼓励融资和宽容跨界成长开启了股票市场的正循环;无风险利率下行、系统性风险溢价下降的逻辑将会进一步强化大类资产配置角度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已成趋势,市场主线将由存量博弈转变为增量资金推动。而兴业证券更指出,支持上涨最有力的理由恰恰是上涨本身。A股市场的趋势将不断地自我强化,席卷越来越多的财富参与这场盛宴。在人民币国家化战略的大背景下,海外资金配置A股是大势所趋。
在2015年的市场空间方面,各大券商均看到了3000点上方,但对于风险的判断不尽相同。国泰君安预计,2015年上证综指可能在2400点的基础上有30%的上升空间,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调整风险。申万则预计,2015年内A股市场波动率大幅上升,阶段性回撤幅度将可能会超过200点。此前一直谨慎的安信证券当前也发出了较为积极的声音,表示本轮市场波动将在2500点至3200点之间展开,但也提示了经济面和估值层面的风险。同时,此前谨慎的中信证券也指出,2015年的风险因素包括市场波动性加大,年初行情仍会偏暖但二季度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回撤。
此外,申银万国证券还预计,融资余额可能突破万亿、海外对冲基金通过沪港通渠道自由进出A股并进行宏观对冲操作、新金融衍生品创新等都可能放大市场波动。从近期的市场表现来看,可能申万的一些预测已经提早得以实现。
改革带来机遇博弈决定节奏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2014年投资的重要性在于认识趋势,而2015年则需要踩准节奏。其中需要关注三个重要的博弈变量,一是经济降速与放松政策的博弈,二是信用风险暴露与改革的博弈,三是注册制,即改革与市场预期的博弈。
在行业配置方面,券商纷纷将关注点放在改革、技术和消费三大方面,看好的领域也比较相似。以国泰君安证券的策略为例,因制度红利释放打开成长空间的非银金融、生态环保,因消费革命及技术创新带来机遇的大健康(体育、医疗机器人和康复产业)、高端制造业(核能、通用航空和新材料),以及因移动互联重塑商业模式的休闲文化、智能技术(物联网、智能交通、互联网软件服务以及电子类智能硬件)。
申银万国证券认为,2015年投资风格将从过去的“成长为王”向价值和成长并重的“平行世界”转变,应该重点配置三类标的,即大蓝筹、后市场和“走出去”,其表示2015年末也许就能看到20倍PE的蓝筹龙头。关于成长股,申万指出,成长股仍代表未来,调整充分的白马成长可能卷土重来。
主题方面也比较类似,券商的关注点都在国企改革引发的并购重组、分拆上市方面,此外在迪士尼、大环保、新三板、美股映射领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度。
但兴业证券却直言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头一年底券商策略会一致看好的股票或者行业,往往只是在下一年的前两个月表现较好,而全年表现平平甚至很差。当前大盘蓝筹股是趁势在的时候一鼓作气,但快涨之后是较长时间的休整,当前应该看好“风口上的鹰”,即用互联网商业模式重塑的领域,特别是先进制造等重资产公司。
定向增发的内容非公开发行即向特定投资者发行,也叫定向增发,实际上就是海外常见的私募,中国股市早已有之。但是,作为两大背景下——即新《证券法》正式实施和股改后股份全流通——率先推出的一项新政,如今的非公开发行同以前的定向增发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2006年证监会推出的《再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关于非公开发行,除了规定发行对象不得超过10人,发行价不得低于市价的90%,发行股份12个月内(大股东认购的为36个月)不得转让,以及募资用途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不得有违规行为等外,没有其他条件,这就是说,非公开发行并无盈利要求,即使是亏损企业只要有人购买也可私募。
到目前为止,沪深股市已有G华新、G重汽、G太钢、G建投、G泛海、G京东方、G天威、G阳光等公司提出了非公开发行计划,包括已经实施的G鞍钢,以及以前曾提出定向增发的海南航空(增发28亿股)等,非公开发行的阵营正在逐渐壮大。非公开发行的最大好处是,大股东以及有实力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大投资人可以以接近市价、乃至超过市价的价格,为上市公司输送资金,尽量减少小股民的投资风险。由于参与定向的最多10名投资人都有明确的锁定期,一般来说,敢于提出非公开增发计划、并且已经被大投资人所接受的上市公司,通常会有较好的成长性。
非公开发行还将成为股市购并的重要手段和助推器。这里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大投资人(例如外资)欲成为上市公司战略股东、甚至成为控股股东的,以前没有私募,它们要入股通常只能向大股东购买股权(如摩根斯坦利及国际金融公司联合收购海螺水泥14.33%股权),新股东掏出来的钱进的是大股东的口袋,对做强上市公司直接作用不大。
相信只要有几家企业带头,整个市场就可大大活跃起来,并从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各种新概念和新题材。另一种是通过私募融资后去购并他人,迅速扩大规模,到目前为止,提出非公开发行的都是将募股资金用于建设新的生产线,或购买大股东的资产,在当前总体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不能设想让私募成为股权购并和产业购并的重要手段,为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作贡献呢?
定向增发蕴含投资新机遇定向增发方式对提升公司盈利、改善公司治理有显著效果,寻找更多存在定向增发可能性的公司,仔细分析相关的方案与动机,有机会发掘全流通时代新的投资主题。随着管理层明确以不增加市场即期供给的定向增发作为融资恢复的优先选择,一批存在定向增发预期的公司如G广电、G建投、G太钢等获得市场的热烈追捧,定向增发蕴含的投资机会持续涌现。
定向增发将极大提升公司价值我们将上市公司实施定向增发的动机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上市公司的市场化估值溢价(相对于母公司资产账面价值而言),将母公司资产通过资本市场放大,从而提升母公司的资产价值。
2、符合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从根本上避免了母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实现了上市公司在财务和经营上的完全自主。
3、对于控股比例较低的集团公司而言,通过定向增发可进一步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控制。
4、对国企上市公司和集团而言,减少了管理层次,使大量外部性问题内部化,降低了交易费用,能够更有效地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强化市值导向机制。
5、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当前上市公司估值尚处于较低位置,此时采取定向增发对集团而言,能获得更多股份,从未来减持角度考虑,更为有利。
6、定向增发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并购手段,促进优质龙头公司通过并购实现成长。定向增发对于提升上市公司市值水平其内在机理是显而易见的。在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更多的是通过增发、配股等手段再融资,然后向大股东购买资产。
由于资产交割完成后,大股东在上市公司的权益被稀释,因而新增资产的持续盈利能力与其利益相关度大为削弱。这种“一锤子买卖”容易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一些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盈利能力逐年下滑,流通股东利益因此受损,而大股东由于持有的为非流通股份,并没有因此有直接的损失。而在全流通环境下,大股东通过定向增发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后,其权益比例不降反升。
同时,大股东所持股权根据新的规定,定向增发的股份对控股股东增发的部分3年之内就可以流通,鉴于资本市场目前的低位和对市场未来普遍良好的发展预期,控股股东尤其是拥有较优质资产的控股股东有强烈的动机向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以实现资产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目前相当多的上市公司谋求定向增发的深层次原因。
同时,考虑到大股东所持有的定向增发的股份3年之内才能够流通,大股东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瞬间完成。为了确保股权变现利益最大化,大股东将不得不考虑所注入资产的中线持续盈利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实施定向增发的公司至少在大股东所持有股份到期的时间段里有较强的提升公司市场价值的内在动力,从而可以使中小股东分享公司价值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