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了银行系电商2018年的经营情况。借着2018年电商发展的快车道,多家银行系电商完成了逆袭,4家成交金额超过千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电商平台的总交易金额突破了1万亿元,达到了11131.77亿元。以此计算,其成交额仅仅逊色于淘宝和京东,坐上了电商的第三把交椅。
成交总额超过2万亿元
中国银行业协会指出,2018年银行系电商蓬勃发展,数据显示,目前有自建电商平台的银行共有23家,2018年银行系电商交易总额为20098.04亿元,交易笔数54845.92万笔,共有个人客户数量16156万户,比2017年增长4618.86万户,增幅超过40%。
具体来看,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电商位列前三甲,其中工商银行个人客户数量达到了12286.33万户,成交笔数和成交额分别达到了4603.01万笔和11131.77亿元。
工行电商平台融e购自上线以来,以“名商、名品、名店”为定位,旨在整合优质商品资源、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除了常规电商售卖产品外,工商银行融e购也走出了银行系电商的特色,利用自身信贷业务了解客户的优势,在平台设立了多个扶贫地区馆,上线的商户覆盖了21个省区市近300个国家级贫困县,让大山深处的产品得以远销千家万户。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工商银行电商平台成交额在2016年就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2018年虽然有着1.1万亿元的成交额,但是增长速度在近两年已经放缓。
与工商银行不同,农业银行的电商平台主打B2B,其E农管家平台对企业全部免费开放,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将普通农户、农村小商贩和各级批发商连接起来,构建起集电商、金融、缴费、消费于一体的三农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数据显示,虽然上线年份不长,但E农管家已在银行系电商中坐稳了第二把交椅,2018年成交额达到了5862.6亿元,交易笔数13348.79万笔,企业客户数量267.42万户,仅2018年一年就增量111.09万户。
按照电商平台通用的考核标准GMV,也就是网站成交金额来看,这两家银行的电商平台的交易金额仅逊色于淘宝和京东。京东2018年全年GMV近1.7万亿元,活跃用户数为3.053亿户。
虽然与上述两家电商巨头相比,银行系电商尚有较大差距。但与其他电商相比,银行系仍然优势较为明显。2018年拼多多GMV为4716亿元,同比增长234%,苏宁易购GMV为2453.11亿元,两家银行系电商的交易金额均已远远超过上述平台。
建设银行是最早试水电商的银行,截至2018年,其个人用户为2616万户,比2017年增加541万户,总交易笔数1107万笔,交易总额达到了1331亿元。其电商平台善融商务通过“银行+电商”的创新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截至去年12月份,平台开辟的绿色通道已入驻3700多家贫困地区扶贫企业,覆盖82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其中,平台的“个人商城”销售额已接近10亿元。
另一家销售额过千亿元的银行系电商来自于上海银行,2018年个人客户数量为275.43万户,交易笔数为21607.57万笔,这一数字为银行系电商最高,交易总额为1094.38亿元。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的电商平台成交额也均超过了1亿元。
客户消费频率低
银行看重电商市场,其向消费金融领域渗透的意图不明而喻。据《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显示,71.4%的银行家认为个人消费贷款是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数据显示,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由2010年1月份的6798亿元,攀升至2018年10月份的84537亿元,消费金融将迎来万亿元量级的蓝海市场。
在目前所有银行系的电商平台中,消费者均可以进行消费分期,许多银行还进行手续费减免来鼓励客户消费。虽然提供的服务十分便利,但是银行的客户转化率以及客户活跃度仍然较低。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部的渠道经理就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大部分在银行系电商购买产品的消费者的购买频率很低,虽然客户数量看起来还可以,但是一年就买2到3次,客户来银行存钱不意味着客户愿意在银行电商平台购买商品。
一名消费者则对《证券日报》记者直言,一般在银行电商平台上买的东西就是金币、银币、纪念品,觉得银行卖的会有保证,普通日用品还是会到传统电商渠道购买。而且银行电商的商品品类较少,也是其不会经常购买的主要原因。
此外,银行系电商的客户接触渠道仍然有限。许多银行的电商平台是由信用卡积分兑换平台升级改造而来,虽然升级后面对所有持卡人,并不局限于本行客户,但是宣传力度有限,导致知名度较低。
传统的银行电商平台也只有在手机APP以及电子银行客户端等渠道才有接入入口,使得消费者接触平台的渠道有限,也难以进行大规模拓展。反观京东等电商,微信端、QQ端口均有入驻,大大增加了客户的接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