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交易生涯始于1993年,从支笔张坐 标纸开始。那时候中国的电脑交易系统还不多,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团队只能手绘走势图。大家分工合作,手绘主要交易品种的日线图和点数图。虽然手绘的过程及其繁琐和耗时,但是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价量变化的意义。特别是对点数图的深刻理解,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掌握盘口语言和走势的运行周期(比如什么时候是吸筹,什么时候是派发)。这段经历为我后面系统地学习和使用威科夫交易理论打下基础。
到了美国后发现,当时市场已经充斥了各种交易软件,这样我们的工作也变得轻松,手绘从此成为历史。但是在享受电脑软件便利的同时,我的交易也出现了噪音。这种噪音来自于电脑计算出来的各种技术指标,当时市面上描述这些技术指标的书和学习资料铺天盖地,似乎在告诉人们,技术指标可以让公众成为交易高手。我的交易手法也出现了偏差,片面地相信技术指标所给出的交易信号。当我用这些所谓信号交易失败的时候,我天真地认为是指标参数设置的错误。于是我继续修改参数,梦想着下次市场能够按照我的参数出现行情(多年后想起这些觉得自己真是幼稚,市场怎么走和我们所设的参数没有任何关系!)。有时候觉得市面上的指标不好用,我还花高价雇用程序员,按照我的设计重新编写新的技术指标(或者说交易系统)。然而所有这些努力的后果还是每天不断地修改参数,只是我账号上的资金在递减。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工作(通用资本和美国银行),从事资产管理方面的业务,这样我的交易活动也从业余搬到了每天的工作中,我的专业金融生涯从那时开始了。这段工作经历最大的收获是系统地学习和应用威科夫理论。当时公司为了提高我们的交易水平,定期聘请些市场专家到公司培训。我发现这些资深专家的市场分析的共同点是:
他们都分析供求关系,并且持续分析买压和卖压的力量。他们都分析主力机构(CM) 的操作意图。他们遵循吸筹和派发的循环走势。他们都在趋势开始之前已经行动。他们关注的细节往往被公众忽视,而这些细节是探知趋势方向的关键。
他们的这些讨论是威科夫理论的精髓,一直到现在为止,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所遵循的最根本的市场判断原理,都是从威科夫理论中总结出来的。由于公众更多地接触江恩或者利弗莫尔的资料,所以威科夫在普通公众当中并不流行,然而威科夫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是讨论主力机构和公众的利用和被利用关系。
通过和他们的接触,我的交易有了质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调整了自己思考角度。我开始以供求关系为理论根据,从市场的自身行为研究市场,这样整个市场的运行轨迹印在大脑当中,并且知道当前的行情处于整个市场轨迹的哪个阶段。
在工作之余,我逐字逐句地阅读和剖析了威科夫的所有著作,我不知道我读了多少遍,但我知道15年来,我们每天都拿出时间阅读这些著作,并把每次阅读中产生的感悟整理成笔记。
离开美银之后,我加入了一个由芝商所老交易员组成的咨询公司,除了管理资产,也为签约客户提供交易咨询。在这个团队,我有幸同当今威科夫理论的大师大卫.维斯先生和加利.弗雷德先生一起工作。从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代大师的那种交易上的深谋远您和杀伐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