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营交易
对冲基金的领域与投资银行的自营业务非常接近。自营业务的交易平台由多个经理团队组成,他们运用与对冲基金相似的技术及金融工具管理着银行的自营账户。很多对冲基金经理都有在最著名的投资银行开展自营业务的经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密切关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冲基金经理同时也是基金的所有者,然而自营交易的经理则是银行的雇员,他们的薪酬只有一部分是与其管理的投资组合的业绩相关。另外一个主要区别是对冲基金强调的是每月业绩,而自营交易业绩的评估时间段是以银行的季度报告为基准的。
1998年8月金融危机前,自营交易对金融机构的利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1998年8月发生金融危机后,由于损失惨重,很多自营交易平台被迫关闭,或者通过建立对冲基金,这部分业务从资产负债表中分离出来。目前,尽管没有特别具体的例子,但自营交易确实正在卷土重来。
目前对冲基金的主要特点
对冲基金以多重管理风格或者投资策略的运用为特点,这也是本书将要详细分析的内容。图1.1显示了截止到2004年年末,以管理资产百分比衡量的对冲基金投资策略的组成比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种主要的投资策略分别是长短仓(占33%)及事件驱动(占19%)。
以资产规模为标准去研究对冲基金同样很有价值。对于这种类型的分析,我们只考虑运营了5年以上的对冲基金。我们采取截止到2004年12月31号的资产数据,数据来自UPPERTASS数据库。由于数据库提供的资产数据是以不同的货币计价的,因此我们把它们全部转为美元计价。
结果如图1.2所示,图表内的每个条形柱代表属于相应规模等级内所有对冲基金的资产加总。规模等级被随机分为了7级。很明显,以资产规模为标准的对冲基金分布是不均匀的。实际上,这个图表曲线还应该包括那些一早成立的只拥有小额管理资产的对冲基金。但是这些对冲基金还没有在任何数据库公开他们的业绩。如图1.2所示,低进入屏障使对冲基金领域的资产规模。
以一个完全不同的形状分布。我们把条形图围绕轴心旋转360°,图1.3显示了以同规模等级划分的行业形状:一个“花瓶”的形状。根据一些记者的报道,我们发现了基金收益差别的根源。成功的对冲基金规模都比较大,并且有能力获取一个固定的收益。“花瓶”的底部是行业的新公司,以及那些在收益方面存在困难的对冲基金公司。
对冲基金的进入门槛很低,由于对冲基金是投资银行的重要客户,所以投资银行非常欢迎基金经理们建立新的对冲基金。对冲基金进行每一笔买卖,都会给投资银行带来大量的佣金收入。除了提供经纪业务外,投资银行还给对冲基金提供办公用地、各种技术设备、风险管理系统,并通过他们的资本引进系统,帮助基金在投资者之间进行有效的营销。低准人门槛及诱人的费用结构使对冲基金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投资者对优质对冲基金的强烈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集资对于一个成功的基金经理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就如我们接下来将要看到的一些例子,每个对冲基金经理都非常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他管理的资产越多,他赚取的费用就越高。那么为什么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数量不能呈指数增长?原因就在于所谓的资本容量限制问题,这也是导致图1.3所示瓶颈的直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