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极分化格局的纵深发展,群体性分布特征明显。
从目前全世界的41家创业板市场来看,在筹资额、市值规模和市场表现上,它们均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分布特征。其中,高端群体有7个市场,它们的各项指标都位于前1/3的行列。这7个市场是美国NASDAQ、英国AIM、加拿大TSX-V、日本JASDAQ、日本Hercules、韩国KOSDAQ、中国台湾OTC,属于创业板市场中的低端群体的有13个市场,它们的主要指标均位于后1/3的行列。
这13个市场是南非3个创业板市场、土耳其2个创业板市场、马来西亚MESDAQ、新西兰NZAX、泰国MAI、塞浦路斯3个创业板市场、爱尔兰ISEQ、菲律宾SMB,另外,其余创业板市场大部分属于发展前景尚不明朗的中端群体。
二、上市标准日趋灵活和多元化。
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标准已经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调整方向上趋于更加灵活、具有弹性,同时在盈利能力方面的财务指标趋于降低,然而在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方面的规定趋于严格。这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证有潜力的成长型企业能够进入创业板市场,同时也是为了尽量减少企业上市后道德风险出现的几率。
与此同时,创业板上市标准呈多元化之势,除了财务指标外,开始涵盖信息披露标准(如德国)和公司治理标准(如巴西),上市标准日益体现“卖者自愿、买者自负”的原则,交易所和监管当局不负责鉴别企业优劣,只监管信息披露质量或公司治理水平,上市企业都可以按照自己愿意支付的信息披露或内部治理成本选择在不同板块融资和上市,由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
三、创业板运作成功有哪三大机制。
以NASDAQ为首的7个创业板市场无论是从发展规模、市场表现还是筹资能力来讲,都属于优质的一批群体,是海外创业板运作成功的代表。
数据显示, 2002-2007年它们以美国NASDAQ、英国AIM,日本JASDAQ、韩国KOSDAQ、加拿大TSX-V市场等为代表的创业板市场市值增长了105%,成交量增长了117%,大多情况都超出了同期主板市场的增加幅度。
从这7个市场的发展历程看,它们之所以能够形成良好的市场发展路径,是因为它们拥有共同的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三大机制。
(一)规模的不断扩大机制。
这7个市场的投资者能够较好地理解新兴企业的成长规律,因而其行业分布体现了本国(或地区)的创新热点或动态比较优势。加之通过灵活的发行上市标准和简化的程序,不仅能够吸引一大批有潜力的新兴业态公司,还能够得到投资者给予的高估价,从而使得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规模不断扩大。
比如在发行上市时,创业板市场能够接受这些企业的上市并容许其在一定时间内亏损,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持有更加宽容的态度。在上市程序方面,一些市场(如AIM, TSX-V)允许企业选择公开发行或私募发行,并不要求申请挂牌企业必须采取IPO的方式发行股份。
由于采取私募发行的申请企业只需经交易所备案即可挂牌,因此上市程序十分简便。此外,为吸引更多上市公司,一些市场还鼓励反向收购、直接上市等多种上市方式。
(二)创新的流动性维持机制。
很多创业板市场运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流动性不足。上述7个创业板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流动性不足或过于集中在少数几只股票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它们没有采取纯粹的竞价或者做市商制度,而是根据市场表现实行差别交易制度,即在做市商制度基础上引入竞价制,或者实行混合交易制度,在竞价基础上引入做市商制。为了达到活跃交易的目的对流动性较好的部分股票实行竞价制,而对流动性缺乏的股票采取做市商制度。
(三)实行严格的优胜劣汰机制。
优胜劣汰机制指的是将一批核心企业进行删选和培育后,将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转板到更高层次的市场,并通过激励作用对其他未上市的公司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将一些不合格的企业退出市场,通过信号传递效应,逐步建立起约束机制,从而达到保证创业板市场的形象和质量的目的。
在已经运作成功的创业板市场上,其中一部分上市公司发展迅猛,市值规模甚至超过了主板市场上的同类企业,这样的公司不仅能够推动企业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形成,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产业结构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它们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不仅增强了创业板市场的吸引力,同时也会提高创业者的预期收益,进而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从成功的7个市场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的退市概率非常高。
在1999~2001年,美国NASDAQ和英国AIM退市公司分别占据了1995年以来本市场退市总数的40%和31%. 1995~2007年,美国NASDAQ和加拿大TSX-V的退市公司甚至超过了同期新上市公司的数量,而韩国KOSDAQ、中国台湾OTC和英国AIM的退市公司也达到新上市公司数量的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