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重组浪潮中,有一个特别的景观,那就是年末突击重组。虽然我们不排除其中确实有许多重组是到年末恰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但如此多的公司赶在年末突出重组,就不能不让人怀疑,难道这都是光明磊落的重组吗?其实用不着怀疑,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来增加公司业绩,所谓“主业不够,重组来凑”,已经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公开的秘密。尤其是一些业绩不佳或者亏损的公司,更是常常把重组当作一个避风港,先渡过年关再说。至于这种重组到底会不会成功,有多大作用,他们倒是考虑得不多。
年关逼近,效益要紧,因此年末重组显得更加急功近利,其重组形式则主要集中为两种:
其一是资产置换。即上市公司通过将自己持有的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进行置换,以获得重组收益。后来财政部颁布文件规定,只有在满足相关条件后,公司才能将置换进来的资产所实现的经营性利润纳入公司报表。这一政策把以往年度上市公司常用的年底购入资产,同时带人该资产全年利润的道路基本给堵死了。现在剩下的方法只有对拟置换出去的资产进行评估增值,比如将800万元的资产评估增值为1000万元,再与其他公司进行资产置换,就能实现200万元的置换收益。如此“扭亏增效”,何等的简单!
其二是资产剥离或股权转让。上市公司将自己的经营性资产、其他资产或持有的股权按高于账面值的价格出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得出让收益,是通过资产重组提升业绩的另一方法。从近期的重组情况看,这一方式占到六成多。有时,剥离置换的资产或转让的股权按前一年末的净资产进行重组,那么本年出现的亏损就被排除在公司年报之外。此方法减轻了公司负担,也算是一种重组收益。如有一公司1998年亏损1234万元,每股收益为-0.137元,1999年中期微利,净资产收益率为0.36%, 1999年11月公司实施资产重组,其对外出售的部分资产和股权的账面值为525万元,出让的总价款高达1663.42万元,仅此一笔的重组收益就达1138万元,差不多就能弥补1998年全年的亏损。
上市公司年末突击卖资产以获得一次性的重组收益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典型的报表重组,对上市公司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利好。毕竟一次性的重组只是偶然收益,并不能使公司出现质的飞跃,反而会导致公司业绩指标大幅波动,使得业绩指标变得不可比。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公司在披露这种重组信息时未履行充分披露信息的义务,多数公司只披露交易价格,而不披露账面值,对一次性的重组收益在公告中更是少有发现,有些重组收益还只能靠自己推断。因此,作为投资者,不能不多个心眼,多方了解这纷纷涌出的年末重组信息时未履行充分披露信息的义务,多数公司只披露交易价格,而不披露账面值,对一次性的重组收益在公告中更是少有发现,有些重组收益还只能靠自己推断。
因此,作为投资者,不能不多个心眼,多方了解这纷纷涌出的年末重组到底是真正的实质性重组,还是仅仅为了获取一次收益以渡年关而进行的报表重组。在阅读年报时,我们不能只看收益率、业绩增长率,还要看清其中有多少是年末股权或资产转让后的一次性收益,算算扣除一次性收益后还有多少净利润等,从而对上市公司的重组性质及其公司结构改善和成长性提升作出正确的投资价值判断,以免上报表重组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