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儒,男,1930年出生,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研究生班,1959年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经济专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任处长、局长。1979-1980年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1980-1989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1992年出任第一任证监会主席。
刘鸿儒对当时中国股市做了一番总结:“做任何事情,开始阶段总是很艰难的,对于当时还充满争议的股票市场来说,就更难了。关键还是整个中国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是啥东西,在当时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下能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不简单。”
为了更加良好地规范刚起步不久的中国股市,政府决定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监管的机构—证监会。但这个提议在当时看来却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对此,刘鸿儒后来有过相应的描述:
“当时财政部答应给开办费,但是还没有如期拨款。没有钱怎么办?我就让我的学生找关系借了200万元,又从联办借了200万元。财政部拨款100万元到位后,证券委办公室和证监会各分50万元。人从哪里来呢?最初的人员来自三个方面,国家体改委、人民银行和联办。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要多找一些专家型人才,因此我们就通过年轻人的推荐,聘请了一些专家。比如说当时的首席律师高西庆、首席会计师汪建熙,还有一批具有海外背景的专家和在国内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我们从十几个人发展到90多人。没有办公地点,我们就到保利大厦租了一层楼,权作创建初期的办公室。证监会初创时,朱铭基一开始就跟我讲,人数不要多,不要超过100人,最好是请一些专家,待遇可以高一些。我们就按这个要求,陆续聘请人员,到1995年我离开证监会的时候,没有达到100人。当时人民银行过来的干部比较少,我就要求人民银行派几位司局长级别的干部过来。他们就派夏斌过来了。我们还考虑到后勤工作占用人员多,就走了社会化服务的路子,省掉了一大批后勤人员。机构设置也比较简单,一共设置了如下几个部门:办公室、法律部、发行部、市场监管部、上市公司监管部、国际部、监察部。”
作为中国证监会第一任主席的刘鸿儒,可以说是这个历史性时刻的见证者。证监会的出现让中国股市有了长久发展的可能,也让中国股市有了制度和机构的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