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讨论级别问题,这个问题最容易造成读者误解。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三个5分钟级别的走势重叠构成一个30分钟走势中枢。站在30分钟级别的角度,5分钟的走势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线段,没有内部结构,线段的高低点对应5分钟走势的高低点。而站在5分钟的次级别即1分钟上看,每段5分钟的高低点都不绝对是在5分钟走势的结束或开始位置。当然,按1分钟的级别用结合律重新组合,总能让高低点分别在开始或结束的位置。但站在分笔的级别上,这又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当我们用1分钟级别重新组合时,其实就把分笔上的级别都看成没有结构的线段了。这个原则是必须明确的。假如你决定用30分钟来操作和观察分析时,其实就已经先假定把所有完成的5分钟走势都看成线段了。
注意,这里和区间套定理是没有冲突的。当30分钟走势进入背驰段,为了更精细地定位,要用倍数更大的显微镜去看这段走势,这是极为自然的。只要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倍数的显微镜去看就可以。
再例如,在看30分钟的第三类买卖点时,由于要涉及次级别5分钟的判断问题,所以那时候就不能只用30分钟级别的显微镜,同样要转换成5分钟的。但无论这些显微镜如何转换,一个原则是不变的,就是当你用一个级别的显微镜时,就等于先把次级别的走势当成线段了,也就是说次级别不在该级别的观察中。
当然,有最精细、最严格的方法,就是从最低级别的分笔中逐步组合分析上来,这样就不存在上面的问题,但这样做太累,而且毫无必要。理论是用来使用的,只要不违反理论的基础与绝对性,当然要选择更简单的用法。对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否则一下30分钟,一下1分钟,一下又年线,非把自己换晕了。
至于第一、第二、第三类买卖点,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到第一类买卖点上,只是级别不同。那么为什么不只说第一类买卖点?因为这样就会涉及不同的级别,等于同时用不同级别的显微镜去看,实际用起来很乱。不同级别的买卖点意义是不同的,因此要统一在一个级别上研究,这样才有三类买卖点的分别。
当然,最充分、精细的操作,就是按分笔走势确定的买卖点,这样所有波动的最细微波动都可以把握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需要反应的时间,有交易成本,等等。忽略掉某些波动,按更大的级别统一操作,是客观条件的必然要求。因此三类买卖点都不能偏废,不能说哪一个更重要,站在同一级别上,三者都重要。
第一类买卖点,就是该级别走势的背驰点,这足以应付最大多数的情况。但是有一种情况是无法应付的,这就是前面反复强调的小级别转大级别的情况。为什么?因为当小级别走势出现背驰时,并没有触及该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所以就无需操作。对这种情况,需要第二类买卖点来补充。第二类买卖点不是专门针对这小转大情况的,一般来说,从高点一次级别向下后,一次级别向上,如果不创新高或者盘整背驰,都构成第二类卖点。买点的情况反过来就是了。
在有第一类买卖点的情况下,第一类买卖点是最佳的,第二类买卖点只是一个补充。但在小级别转大级别的情况下,第二类买卖点就是最佳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该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
第二类买卖点,站在走势中枢形成的角度来看,其意义就是必然要形成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因为后面至少还有一段次级别且必然与前两段有重叠。
第三类买卖点,其意义就是对付走势中枢结束的。一个级别的走势中枢结束,无非面对两种情况,即转成更大的走势中枢,或上涨下跌直到形成新的该级别走势中枢。
第三类买卖点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发生这种事情的,而在第二、第三买卖点之间,都是走势中枢震荡,这时候是不会有该级别的买卖点的,因此如果参与其中的买卖,用的都是低级别的买卖点。
实际操作中,最干脆的做法就是不参与走势中枢震荡,只在预先设定的买卖点上买卖。但对于大资金来说,或者对于有足够操作时间和熟练度的资金来说,走势中枢震荡也是可以参与的,而且如果走势中枢级别足够,其产生的利润往往更大而且更稳定。
在趋势的情况下,一般小级别的买卖点并非一定要参与。但如果技术特别好或资金量很大,同样也可以参与,这是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快成本变为0或增加筹码的过程。当然,参与这种小级别的震荡波动,与该级别能容纳的资金量有关。这就涉及仓位调整、加减筹码的过程,这个问题后面再展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