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缠论:背驰与第一买点
背驰,背道而驰,指的是走势与力度出现反向趋势的情况。以上涨为例,当价格越来越高,但价格拉升的力度却越来越弱时,就形成背驰。而比较,一定是两样东西的比较,对于上涨背驰,就是两段上涨形态的比较。
根据走势必完美,一段日线级别的下跌,一定由至少三段完成的30分钟走势类型连接而成。这三段中,第一段一定是下跌,第二段一定是盘整或者上涨,第三段一定是下跌。而背驰就是第三段下跌与第一段下跌力度的比较。
体现在K线图中,背驰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第三段下跌的斜率小于第一段下跌的斜率;
2.第三段下跌的时间小于第一段下跌的时间;
3.第三段下跌过程中的反复强于第一段下跌中的反复。其中第一种,斜率的比较,本质上是下跌速度的比较,断崖式下跌与45°角下跌相比,一定是45°角下跌的速度慢,这就是背驰的第一种情况。在下跌幅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完成下跌形态时间较长的走势与完成时间较短的下跌走势,形成背驰。
如图1-13所示,方框内的周线下跌走势形态中,第三段下跌的斜率明显小于第一段下跌,构成标准的背驰。
图1-13背驰的对比
第二种,因为无论是第一段下跌还是第三段下跌,在次级别中一定要形成三段走势才能完成下跌,那么两次下跌完成时间的长短,将构成背驰的另外一种依据(如图1-14所示)。
图1-1400402金融街20091227-20130628
图1-14中,第一段下跌与第三段下跌都可以明显看出次级别的三段结构,而第二次下跌的三段结构完成的时间更短,也就是走势完美的时间更短,这同样构成另外一种背驰的情况。此外,根据上文,同样利用背驰可以判断第三段下跌的结束点,也就是在该下跌的次级别中寻找第一买点。第三种,走势反复程度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都会造成走势斜率的背弛,但也有例外。这种反复程度意味着走势中对原趋势反抗力度的大小。如图1-15所示:
图1-15上证指数20010629-20050630
图1-15中,第一段下跌到向上箭头处展开盘整,并于向下箭头处盘整结束,展开第二段下跌。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段下跌只有一根上涨K线,几乎没有什么反抗力量。而在第三段的下跌中,明显的发现上涨K线增多,意味着对下跌走势的反抗力度增强,构成第三种背驰。
以上三种情况是造成背驰的几种原因在K线图中的反映,通常把第三段称为背驰段。在分析中,最接近本质的背驰就是该级别的K线背驰。但很多时候这种背驰的判断并不容易清晰地看出,这时,就可以利用指标来辅助判断,如均线指标和MACD指标。
上面的三种情况,无论哪种,都一定会影响均线走势,最直观的就是均线的形成面积。第一种,长短均线之间的通道在斜率的影响下,一定是斜率小的走势段均线通道较窄;第二种,因为完成时间的缩短,所以造成均线之间通道长度的缩短;第三种,与第一种类似,都是通道变窄。但无论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一定会造成背驰段所对应的均线相交面积所以,通过长短均线辅助判断背驰,当两段同方向的走势段比较时,如果第二段走势的均线两次交叉中的面积小于第一段,则第二段走势与第一段走势形成背驰。
但这种方法有个问题,当均线相交面积差不多时,无法准确判断背驰与否。另外,如果一段走势中有长短均线交叉的情况,就需要把两段交叉面积相加才行,判断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图1-14中金融街那种情况。而与均线指标起到相似作用的,就是MACD。
上面三种造成背驰的情况中,MACD指标公式的变量取值一定会通过MACD的黄白线与红绿柱反映出来,也就是MACD指标中的两根线和上下的柱体。在一般的软件中,黄白线是黄色和白色的两根起起伏伏的线,红绿柱是在零轴上为红色、在零轴下为绿色的柱子(下文中统称为黄白线红绿柱)。
背驰的情况,以某级别下跌为例,该下跌一定可以在该级别中分为a、b、c三段,否则就不是该级别下跌,而是次级别或次级别以下级别下跌,或是该级别的下跌未完成。在MACD指标的反映中,有以下三种情况:
(1)c段对应的黄白线低点相比a段较高,也就是c段创新低而黄白线不创新低的情况。
(2)c段对应的红绿柱低点相比a段要高,也就是c段创新低而红绿柱不创新低的情况。
(3)c段对应的红绿柱面积相比a段要小(面积根据图中的红色或绿色阴影部分可以直观地看到)。
当符合上面三种情况的任意一种时,就要重点关注是否形成背驰;而当三种情况都满足时,就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背驰已经产生,也就是第一买点产生。就实际应用的经验而言,当1、2条件满足时,就可以认定为背弛。第3种情况单独出现时也可以认定为背驰。1、2条件单独出现时,不定就是背驰,要根据实际走势来综合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下跌中,第三段下跌走势对应的绿柱子高度与面积均比前面的下跌要小,但黄白线创新低,一般来说这种情况都不是本级别的背驰,而是次级别或以下级别的背驰产生的。这种情况要复杂一些,并且要结合中枢分析,不在本章均线系统范围内,在后文中详细分析。
至于利用MACD判断背驰的案例,本节上文三幅走势图中,第一幅(图1-13)对应三种情况的并列;第二幅(图1-14)用来作为绿柱子面积比较的参考;第三幅(图1-15)作为绿柱子高低与面积大小的参考。在第三幅走势图中,由于均线和MACD指标的计算公式特点,在激烈的走势中,如暴涨后暴跌的情况,长短均线与MACD黄白线的反应速度受到限制,这时就必须依靠K线本身来综合判断。这种情况一般都不难判断,因为K线走势力度上的区别很明显。
在下跌走势类型中,第一买点意味着下跌走势告一段落,后面的演化有两种:一是盘整,二是上涨。盘整之后的演化可能有上涨和下跌两种,在第一买点买进后,如果后续走势是盘整,就一定先退出,因为盘整完成后有一半的可能会下跌。但如果是上涨,就一定能上涨到该下跌中的盘整区域内,形成V字形反转。
在后续走势是盘整的情况中,由于该级别的盘整走势类型一定由次级別的上涨+下跌+上涨或者次级别上涨+盘整+下跌完成该级别走势类型,所以在第一段次级别上涨不能突破前面下跌的盘整区域时,就应该退出。退出的具体点位,可以根据这个次级别上涨走势形态的第一卖点退出。也就是说,当某级别下趺出现背驰构成的第一买点时,买进后如果第一段次级别上涨走势出现背驰,也就是第一卖点的高度不能突破前面下跌中盘整的最低价位,就一定先退出。
同样的,根据走势必完美,某级别下跌中,第三段的次级别一定至少是次级别的下跌+盘整+下跌或者下跌+上涨+下趺。而当该级别背驰段出现后,就可以根据走势必完美,在次级别中寻找该背驰段的次级别第一买点,从而将第一买点的范围缩小。
这样的退出一定是盈利的,但也有可能退出后经过走势的演化,在调整后继续上涨创新高。这种情况由于不在第一买卖系统的范围内,所以原则上不予考虑。
由此,在确定操作级别的前提下,就可以构建最简单的操作系统。
(1)寻找操作级别中,能够明显看出次级别三段走势的下跌走势形态。
(2)当第三段与第一段形成背驰时关注,密切注意该背驰段的次级别第一买点。
(3)当该背驰段的次级别走势出现第一类买点时介入。
(4)介入后如果第一段次级别上涨的最高点不能触及前面盘整区域的最低点,退出。
(5)介入后第一段次级别上涨突破前盘整区间,并形成第一卖点,退出,并继续关注。
这个最简单的操作系统中,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操作级别。在背驰点后的次级别上涨中,如果级别太小,就会造成整个买卖盈利很少的情况。比如1分钟上涨,1分钟的次级别上涨+横盘(下跌)+上涨后,走势就丁以结東,而第一卖点出现时可能利润只够手续费,况且买卖点不太可能精确到一个价位。在这种情况下,操作级别最好不低于30分钟,也就是至少要在30分钟图中寻找下跌走势类型,避免出现上面的情况。上面的操作系统中,第(5)条是在第一段次级别上涨的第一卖点退出后,继续关注。为什么要继续关注?因为根据走势必完美,本级别的走势类型要完成,必须在次级别出现至少三段走势类型连接。当第段次级别上涨完成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演化为次级别盘整或次级别下跌,随后一定还有一次上涨。这第二段的盘整或下跌的低点,就是第二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