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近几轮的“去杠杆化”过程之后, A股市场的整体杠杆率也大幅度地降低。不过,场内融资以及场外配资业务规模的双双滑落,并没有减少监管层严查严打场外配资的监管力度。值得一提的是,监管层也再度对场外配资采取了监管升级的举措。其中,监管层针对配资业务的清理整顿逐步向存量配资倾斜,而清理期限则是根据存量配资规模进行制定。
按照当时的做法,存量配资清理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对存量配资在10亿元以下的券商,要求其在2015年9月11日前完成清理的工作。显然,对于这类券商而言,因规模相对较小,其清理的时间也会有所加快。
第二阶段,即对存量配资在10亿~ 50亿元之间的券商,要求其在9月18日之前完成清理。
第三阶段,即对存量配资在51亿~ 150亿元之间的券商,要求其在9月底前完成清理整顿的任务。
第四阶段,则是对存量配资规模较大的券商,要求其在10月底前完成清理。
当时属于存量配资清理的第一阶段,同时也开启了存量配资的清理进程。自9月11日起,存量配资开始进入加速清理的关键时点。
“成也杠杆,败也杠杆”当属当时A股市场的真实写照。然而,场内融资、场外配资乃至场外配资的存量配资得以大幅清理之后,又将会对A股市场构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根据数据统计,当时,场内融资规模已经降至万亿元以下的水平,而就在2015年的6月中上旬,A股市场的场内融资规模却高达近2.3万亿元的水平。换言之,时隔不到3个月的时间,A股市场的场内融资规模已经缩水过半。
在场内融资规模大幅缩水之际,场外配资的缩水力度则更为显著。其中,恒生电子等以HOMS系统为场外配资提供服务的机构,就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巨额的罚款也让这些公司的业绩承受巨压。
此外,在监管层严查严打场外配资的同时,原本约有2万亿元潜在规模的场外配资业务遭遇到瞬间的摧毁。其间,不少参与配资业务的公司被迫纷纷转型,而深陷其中的配资公司,则遭遇破产的危机。至于场外配资的存量配资业务,当时有两三千亿元的潜在规模。但是,经过了此轮监管层的监管升级行动之后,场外配资的存量配资业务也必然遭到沉重的冲击。
由此可见,在杠杆资金撬动股市的影响力骤然下降的大背景下,未来A股市场的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确实让人忧虑。
虽然险资投资权益类资产的占比已经明显提升,且养老金入市步伐已经骤然加速,但是其真正入市的规模却并不如人意。在当时疲软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入市热情并不强烈,为市场提供的新增流动性也相对有限。因此,对于未来市场的新增流动性,或许还不能过于乐观。
不可否认,经过了这几轮“去杠杆化”过程之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大幅降低,且维护住了金融市场的系统稳定性。但是,在杠杆资金撬动影响大幅趋弱的环境下,实则也意味着未来A股市场的反弹行情,也基本上会以存量资金为主导。显然,在以存量资金为主导的市场行情下,其反弹高度也会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