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的模式识别和预测癖好
人类的智慧之所以超越一切动物,笔者认为预测和预期的努力和能力至关重要。预测( forecast)和预期( expectation)不同,前者讲求尽量客观准确地判断未来发展格局,是建立在分析和模式识别基础之上的;而预期虽也是对未来作出推断,但更为主观,打上了思考者的希望和期望的深刻烙印。
人类对于确定性的追求,催发了一切分析和研究活动。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努力找出投资标的的价值变化规律。心理学教授乔治.沃尔福德( Ceorge Wolford)曾以“人类为何总认为自已能识别根本就不存在的模型”为主题,针对“脑裂患者”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一个典型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把两束光线照到屏幕上,一束光为绿色,一束光为红色。 在每5次实验中,有2-3次是绿光,1-2次则是红光,但出现顺序完全是随机的。这些患者的左右脑半球的神经连接受到了损伤,在看到不同颜色的光東时,只能用大脑右半球进行反应。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可以逐步适应并能猜对绝大多数光束的排列顺序。但当受试者用左脑试图预测光東的准确序列时,猜测的总体精确度却大幅下降。乔治.沃尔福德由此得出结论:在人类左脑里,似乎存在着一个专门的模块,驱使人们去搜索某种模式和因果关系,而被观察的现实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模式和关系。
显然人类左脑执着地为一切观察到的事物寻找模式的做法,就是投资者采用各种分析方法的根源所在。传统金融学理论如此精巧,也是建立在市场有序和有效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从局部和短期看,金融市场的随机性丝毫不亚于这些光束,而变化之复杂也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力。专业投资人士每天都在微调自己的认知模型,以便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和指导投资。这种努力也许是完全徒劳的。既然这是根源于人类本性的行为,我们]无法阻止自己不这样做.只是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迷失在牛角尖里。人类发明了智商(1Q),用来表示人类的识别能力。既然人类无法识别复杂的随机现象,1Q对投资者的作用似乎并没有人们认为得那么重要了。
纽约大学的神经学家保罗.格林切尔( PaulGlimcher) 感叹经济界人士在分析金融决策的时候,仿佛完全是在探讨超越现实的理性逻辑问题,根本就不会意识到其中的生物性本质一在进 化过程中,人类曾面对无数挑战,并作出一个“适者”应该作出的决策,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感知所谓的模式,从支离破碎的证据中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过分依赖于短期模式去规划长远未来。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老鼠和鸽子知道股票市场是什么东西,它们肯定是比我们人类还出色的投资家。他们的理由是啮齿动物和鸟类只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识别某种模式,而绝不会越雷池半步,这就会让它们在随机性事件面前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退却,但人类似乎不愿意受制于这样的约束。和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即使是被告知某个事物是无规律的,人们仍会义无反顾地从中寻找规律性。不懂得见好就收,执意不断拓展认知领域,人类的这种模式识别和预测癖好,到底是-种进步还是缺陷呢?我们还是以上面那个红绿光束实验为例,红光和绿光分别用“R"和“G”表示。比如,第一轮实验顺序可以是“RGRGGGGRGGGRGGGGR" ,另轮实验的顺序则是“GGGGRGGGRGGRRGRGGGGGG"。猜测出下一次出现的光東颜色,最好的策略就是每次都猜绿色,因为如果猜绿色的话,猜对的概率是60%-80%。 然而,大多数受试者仅仅有选择地猜绿色,尽管被提醒光线颜色的顶序完全是随机的,但人们还是执迷不悟地坚持自己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平均成功率远低于60%,而且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成功率也越来越低。
阅读资料
三次成趋势
脑科学和心理学家已经指出,辨识长期趋势、认识随机性结果或同时剖析多种因素之类的问题不是人类大脑的特长,但投资者不得不经常面对这样的挑战。投资界对于预测的依赖程度之重,难以避免同类错误一再发生。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马修.拉宾( Matthew Rabin)指出的那样:任何人只需要公开作出一两次准确预测,就可以马上被当作天才的预言家。人们似乎愿意相信,屈指可数的几次撞大运,就是值得信赖的长期预测模型。而实际上,对市场进行连续预测的效果之差,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了。
人类大脑似乎既轻信又喜欢马上下结论。杜克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斯科特.胡特尔(ScottHuettel)发现,只要同一种刺激连续出现两次,我们的大脑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期待这种刺激的第三次出现。斯科特,胡特尔及其同事向参加实验的人员显示了一系列圆圈和方框,并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们,每一个符号的出现完全是随机的。例如,在进行了10轮实验之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n.....■■或是■■....■.■.研究人员由此发现了一个简单却令人震惊的结果:当人们看到单一的■或●的时候,他们无从知晓下一次会出现什么符号。但在出现■■之后,他们就会不自觉地认为,随后将出现第三个■;在出现●●之后,他们则会下意识地预测出现●。总之,在神经经济学中确实存在这样-种说法:“ 三次成趋势"。
人类具有依赖近期结果而不是以长期经历对可能性作出估计的倾向性。在确定未来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时,发生时间最短的事情,对这个决定的影响也越大。近期经历往往在我们对事物的评价中占据更大比重,比如最近5-8次平均值,或最近3-4次经历。但是,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找不到任何符合逻辑的依据证明:近期发生的事情会对未来有所影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金融教授特伦斯.奥迪恩( Terrance Odean)曾对美国家庭交易过的300多万只股票进行了研究。特伦斯.奥迪恩说:“一般来说,投资者会因为近期股价的持续.上涨而买进某只股票,而并非只有前一天的暴涨才能提高投资者的买进热情。因此,促使投资者买进股票的动力,是近期的上涨以及他们所感受到的某些长期*趋势’的共同作用。”研究人员对数百名散户投资者作出的预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在对未来6个月股票回报进行预测时,对前一周股市的依赖程度是对前几个月股市情况的2倍。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预期总是和预测纠结在一起,布赖恩 ,克努森发现,在大脑反射部分对收益数量的变化高度敏感时,它对收益实现概率的变化就会变得极不敏感。事实上,投资者更喜欢问“多少”,而不是“有多大可能”,因此,潜在的收益越大,我们就会变得越贪婪,而根本就不会考虑拿到这笔收益的概率有多小。我们后面还会更深入探讨贪婪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