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此文的散户做个定义。第一,和资金量没关系,而与“炒股”资金占个人流动资产的比例或者年度现金流比例有关,但是具体比例因人而异。简单说,如果“炒股”资金亏损对生活不会产生实质影响,那么无论资金是100万还是1万,都属于散户范围。第二,和“炒股”目的有关系。如果“炒股”是为了实现家庭资产稳定保值增值、预防生活剧变,或者有志于研究投资这门学问,也不属于散户范围。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两本巨著的开始,都不厌其烦地花大片篇幅阐述 “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并苦口婆心地教导读者要远离“投机”拥抱“投资”;他的学生巴菲特更让全世界都知道价值投资的概念和成果。然而80多年过去了,从效果看,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一片苦心基本算是白费。
为什么?因为对散户来说,用合适的方法赚到钱才最重要。至于投资和投机的区别,不重要也不关心。
一、年均20%的复利有多大意义?
常常有人鸡汤复利公式,10万块坚持30年20%复利是2400万,以此证明年均20%的复利能够人致富。可实际上呢?这碗鸡汤有5个问题:
1、20%的年均复利是世界顶级水平。顶级水平的意思是能达到的人凤毛麟角。从概率上讲是小概率事件。而统计学中有一个基本理论:小概率事件在单个样本上基本不可能发生。这首先是个天赋问题。菲尔普斯拿23块奥运金牌当然首先靠天赋,勤奋从来只在天赋的基础上起作用。谁敢说只有菲尔普斯见过早晨4点半的泳池?天赋的差异很难让人接受,但承认才是幸福人生的开始。
2、世界顶级水平不是与生俱来或者神灵附体,天赋虽然很重要,但任何领域成就和付出至少成正比。要达到20%的年均复利基本意味着要以投资为职业,并且要保持极大的热情将人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这代表要付出很多、失去很多。散户把这些精力投入到自己擅长的学业和职场上获得的成绩可能会更大更确定。
3、20%只是名义增长,扣除通胀后实际购买力的增长还有多少?用生活必须品测量通货膨胀最符合实际。以普通大米为例,1985年2毛多一斤,现在将近3块,30年涨15倍,年均涨10%左右。这可以算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真实通胀率,至少对最底层人群是这么多(不知道把房产价格算进来是多少?没这方面数据)。所以实际购买力的增长才10%。就算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已过,未来通胀率跟着也会降低,15%的实际增长也达不到大多数人心理预期。
4、没有外来资金的催化,即使20%年均复利带来的财富也很有限。为什么那么多商业大佬要控股 5、30年后的2400万,对于一个老人有多大意义?况且有部分人还活不到那个时候。这属于人生问题,个人思考就好。
所以,对于散户来说,走教科书式正确的投资道路,反而是穷其毕生精力追求小概率事件,即使侥幸成功可能也意义有限。显然是个很烂的人生策略。
所以,批判思维很重要,独立思考很重要,适不适合自己很重要。还要警惕有人啃着鸡腿,把鸡汤留给你。
二、投资体系对挣钱真的重要吗?
在股吧经常会看到“投资体系”这个词。投资体系往大说是投资思想、投资哲学,往小说是投资策略。投资体系重不重要?重要,但是只对立志于在投资领域所有作为的人重要。已经建立了投资体系的人应该明白,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思考、总结,这个过程艰难又漫长,可以说是个人心血的结晶。而且任何投资体系永远都有缺陷,永远都有改进空间,所以也是需要一辈那建立这个投资体系的目的是什么?总结起来就是:能正确识别风险,将收益与风险匹配,实现持续稳定盈利的目的。这就又回到第一个问题,投入大量精力建立投资体系实现20%的年均复利对散户不是个好人生策略。
三、散户的策略
那么散户应该采用什么“炒股”策略?我认为可分为两种:被动策略和主动策略。
主动策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股吧之类的社交媒体,利用国内市场周期性明显的特点,集思广益发现系统性的投资大机会,重仓介入。比如13的大盘、14年转债、15年分级A、16年的分级B。。。只要善于发现并有基本的辨别和分析能力,再加上一点大胆,近几年年均20-30%的收益都不算高,所以国内市场可以说的散户的天堂。主动策略要做的是平时上上网,混混论坛,培养些基本的分析辨别能力,投入的精力不会太多。耐心等到大机会了就尽全力咬一大口,然后继续上网混论坛。。。这种主动策略带有中国特色,“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收益较高,对散户很有利。而且过程也有乐趣和成就感,契合散户的交易心理。缺点是随着国内市场逐渐成熟,系统性大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而且是否具有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需要一点自知之明。
所以对于散户(定义见第二段)来说,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赚钱策略是王道,至于大师是怎么说的、高手是怎么做的不重要。中国革命的成功史告诉我们,教条主义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