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散公司调研前阅读:
小散想重仓投资一家公司,那么进行调研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是经历过牛熊轮回至少一轮的),这样可以增加自己投资的信心,以及个股在震荡的途中不被主力资金忽悠出去,案头(或者网络)调研在雪球里很多大V功力深厚,尤其是财报的阅读能力和公告的分析能力方面。
小散调研方式一般有案头调研和实地调研以及二者结合三种。
但是在实地调研前,很有必要要对公司的基本面有深入的了解,否则,你的调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就是实地调研前需要案头调研。
调研公司之前,以网络为主对公司资料信息收集、招股书的阅读、历年年报的阅读、重要公告的分析以及行业基本发展趋势的解读、同业公司的比较等,都是最基础工作。唯有经过这一番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才能得到是否作出是否有必要实地的到上市公司进行调研的结论。
感觉调研公司简单,但调研的准备工作很复杂也很重要,没有做好准备的调研,不如不去。
调研上市公司的途径很多,有电话调研、投资者互动平台沟通、直接到上市公司拜访、参加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和公司管理层直接沟通等。人说前往公司参加股东大会,与机构、券商、基金一起获得不了太多的信息,而且会后会有公告,自己前去作用也不大,而且IR信息里面也可以提问,董秘或者证券代表会有回答。
但是我在这里想说的都不是这几种,而是在生活中多观察后的分析,与传统意义的正式调研不同,有些人可能不认可此种调研,但是彼得林奇大师的方法大多数人总听说过吧?他成功的奥妙之一在于从生活中去研究和发现优秀的公司。这是其最显著区别于其它基金经理的地方。
当然我直说我自己的方法和方式,与大师的见解力和分析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差距太大,只能抛砖引玉。
彼得林奇是通过大量的调研前准备工作才前去的,咱们小散当然也得准备准备吧?干啥事不都需要有些准备?大家公认的银行不是还有准备金么?
一、实地调研的目的:
调研上市公司,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是建立在你对上市公司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对网络调研所获取的信息的一个融汇,是进一步深化认识公司的关键所在之一,也是验证案头调研的一个方面,就好像小学数学老师总说的要返回去验算一下在交卷。
举例:你想了解公司的新产品进展,还是想了解公司的行业发展形势;你是想了解公司的竞争优势还是想了解公司的战略布局;是想了解公司的上下游产业链的情况,还是想了解公司未来业绩的驱动因素等。只有对问题和目的做到心里有数,才能有可能会得到问题的可能答案。
总的目的就是,我们小散自己心里基本有数。
二、调研的技巧:
小散调研公司侧重点肯定不一样,因为我个人认为网络大数据确实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对各种机构、券商、基金等影响也很大,但是大数据分析有时候不如人类自己的判断更准,因为大数据分析若碰到数据混乱,时间偏差大,信息严重滞后,以及信息不真实等等(报表上分析),无论何种调研都是对信息处理的一个过程。财报虽然每个季度都会准时发出,但其实已经是滞后了。
想弄懂一个公司其实没有什么可以付出很低代价的方法,因为投资信息实在是太有价值了。
案头调研简单说一下:
1、搜集现有资料和信息;2、筛选过滤信息;3、横纵看公司发展战略;4、结合财报看公司经营状况;5、大致判断管理层能力;6、整体经营质量判断。
当然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工作,环环相扣,不展开献丑了,雪球上各大V都有自己的独家绝学可以学习参考。
当然公司的各类研报及公司公告,以及公司官网,行业信息网,这几类信息相对可靠。(可以参考我的小散尽职调查系列,链接在最后面)
案头调研主要优点是省劲但是并不省心,数据分析能力很重要,因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是谁都有,当然勤能补拙。
小散调研有几个侧重点:
1、选择自己能理解的行业或公司调研,多关注自己身边有关“吃喝玩乐”的上市公司,而有些周期性公司就很难把握,不推荐,除非是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后面展开说;
2、建议选择同一类型或者同一行业的公司,以及这些公司的同行、竞争对手、上下游产业链进行调研,当然有些行业的上下游不是小散可以随意了解到的,但是通过阅读招股书可以发掘一些上下游公司其实就在身边,而没有那么神秘;
三、小散调研感悟
一旦投资者开始以选股的眼光观察世界,潜在的投资机会无处不在,但是,你应该首先关注那些与你熟悉的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上市公司。
1、从生活中去研究和发现优秀的公司,如果你在上市公司工作,那自不必多说,自己对上市公司内部的了解,或销售部门同事的闲聊都能获取比研报和财报迅速的多的信息。
自己在一家民营煤炭上市公司工作时,发觉销售公司同事经常在单位了里串门闲聊,并且在子公司时候门口排队的卡车比去年同时期少的多,联系到煤价略微下滑几个月了,自己判断煤炭股势必下跌,但是此时的煤炭股没反应,我自己从不做空公司,也不太擅长,但是我躲过本行业的危机(股票市场)应该还是不成问题。依稀记得当时一个运营部部长知道我喜欢做股票,问我如何看待煤气化上市公司,因为是本地企业,不必刻意了解也能获取一些信息,我说不太看好煤炭行业,而他海阔天空的说了一堆这家公司的好,然后小声跟我说他在其公司的同学销售总监有好消息,后来事实证明他亏了很多,都不好意思再给我推荐股票了,弄的我也不太好意思了总是说我的繁忙反面观点了。事实证明你自己通过判断和分析的大概率比小道消息靠谱的多,好多小散都梦想着依靠小道消息发财致富,你们觉着靠谱么?我反正认为还是需要自己来判断,因为自己在上市公司有时会蒙蔽自己的双眼,但是通过简单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而不是高层或者实操人员的判断。
你同样可以以顾客的角度来观察一家公司。当你每次在陪老婆在店里购物、品尝火锅或购买孩子最喜欢的零食时,你都可以得到该公司第一手的信息。经过一些思考后,顺便在店里逛逛,你还可以知道有什么畅销,有什么不畅销,所以如果有时间媳妇让我陪她逛街我大概率都会同意,朋友都说我是模范丈夫,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和你的朋友闲聊时,你可以知道他们使用什么牌子的手机,喝什么牌子的饮料你没喝过但是大家都说好喝?看什么电影最火爆,口碑票房双佳?了解新百伦跑鞋是否仍然还在继续开店?这些都是引导你寻找并购买好股票的最佳线索,但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好像我大A股的股价都会提前出现爆发,但是你发现了总比没发现更好不是么?
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记录一下身边的经济观察,让自己可以更好的审视我生活的城市,或者所去的城市,生活观察和经济观察都是我的爱好。
举几个我自己的小例子,都是错过的例子:
上学的时候,发现大润发超市东西特别便宜,而且种类和价格都较本地的商超更合理,而且几乎所有同学都喜欢定期去那里去买折扣商品或者临近到期食品(十几年前本土超市没有此类,现在几乎都有),价格有时候可以半价甚至二折。陪着同学去过几次后发现同样50元购置准备金,买的东西都超出自己以前在其他家的商品数量;之后因为自己的喜好,将5年间的商超100强名单和数据找出并列出,发现没有这个公司,一年都没,我十分好奇,竟然也没有在A股上市,当时网吧倒是还很普及,一通宵将大润发公司研究了一下,发现这是一家台湾商超公司,并且大润发的股票并没有在台湾股票交易市场直接上市,而是由润泰集团的子公司润泰纺织(后改名为润泰全球,持有中国大润发股权16.7%),俗称RT-MART。后来又到网上搜索涨势卓然不错,可惜没法买台湾股票,再之后大润发的中国部分在香港上市名为高鑫零售,再之后每年国内商超100强已经常驻前几名了,不过这就是后来的故事了,上市后高增长已经放缓了。
另一个例子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失败的例子,最近几年高增长之王网宿科技。
2010年初过年前的时候,偶然的机会,因为帮助朋友抢火车票,发觉网站好垃圾,像现在的网络喷子一样,我也咒骂过票务网站,就像网络这么卡竟然没有人做网络加速,当时的只听说过准备赴美国挂牌,A股不知道有没有,顺理成章的就找到了网宿科技,当时营收还小的可怜,但是读了招股书感觉太牛X了,还有如此公司,再看当年的市盈率很高,但是客户都是大神,当时问一个央视的同学,说他们用网宿科技的CDN及IDC技术,但是没有全用,后来陆续的百度、腾讯都是大客户,再往后的视频网站爆发的时候股价更是急速拉升,超过十倍的收益,因为自己个人的原因,被迫卖出,很遗憾,但是思路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2012年的时候,正好要买车,太原的朋友肯定知道大家都爱大众系,几乎所有我的朋友都推荐大众的,而我是喜欢数据为先的,当然印证后发现当时的上海汽车,股价经过前股灾后几年的十倍爆发,经过大幅回调也没有入我的眼,后来除了途安之外的几乎所有车型都成为了所有级别的最畅销车型,不得不令人佩服国内车友的口碑传播。经过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的研究数据最后仍然买了上汽大众车,但是没有买股票,股价现在看与去年股灾最高点所差无几,与2012年的那个低点也有4倍多的收益。
这些失败或者错过的例子都是自己亲身经历,可能不会让人觉的小散调研有什么意义,你还不是一样错过,还在这里写这么多,我也只是自己记录一下自己的反思,后面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再来就是自己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2014年的东方日升,当时公司几近亏损边缘,但是因为工作的缘故,陆续调研了很多光伏企业,当然都是非上市公司,老板们一个个都放出豪言,十倍十倍的增长率,我在当时的情景下判断只觉着光伏行业这么快就缓过来了?之后陆续接触到其他行业的人,连我太原的很多煤老板都想联系做光伏,而且好几个煤炭行业的销售精英都去了光伏行业做销售,我还想隔行如隔山,没想到都还做的不错,工资提成更是不在话下的高增长。之后就是我自行判断后买入的东方日升,虽然2015年涨幅不大,但是从头到尾全部吃完的一大段70%左右的收益也是很令人开心的。
说句后话,2016年初的时候,所在公司决定投资光伏,只是因为收购了一家公司的技术专利,提高30%以上光伏发电效果专利而已,就令老板投入巨资,建大型电站,之后我的报告在公司有了大反响,竟然跟老板对着干!看似美好实则暗藏凶险的行业,但是我的建议没被采纳,这个时候投入肯定是风险巨大,因为产能过剩是必然的,而且跨行业经营和人才几乎没有,现行招聘根本来不及。因为之前在PE公司工作时候,几乎4家上市的公司全部是光伏相关产业公司,对行业认知度还是很高的,可惜山西老板的风格是无法阻挡的,关系至上,朋友圈为亲,他的朋友都认为建电站是个好生意,拿补贴,坐地收钱,何乐而不为?宁愿相信朋友圈大家的判断,而不是较为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行业分析,懂的自然懂,之后的事情,我就不清楚了,只能祈祷他们做的很好。
四、总结
投资是一项艺术+科学的工作。科学的角度可能阅读财报和数据等可以帮助到投资,但是也别忘了投资也是一门艺术,就如林奇和巴菲特都喜欢重仓投资于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公司,掌握对公司和旗下产品及品牌的认知就是投资的艺术。
总结投资时候,综合判断自己生活中发现的公司几乎都是赚钱的,而生活中无法了解的公司很多是损失惨重的,赚不赚钱不多说,能躲避风险也是不错的,不是么?
可口可乐、强生、宝洁、沃尔玛、麦当劳、迪士尼……都是巴神一生在用的或在吃的,或者孩子们玩的。
啰里啰嗦这么多,只是想说你的工作或者生活,其实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样子一样,换个角度也许你可以看到另一番风景。每个人的视觉角度是不同的,尤其是小散自己,如何突破道听途说,打探小道消息,走上正轨,相比大V们的纯财务角度分析,线下的实地研究也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