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必要在所选择的每一只个股上都赚钱。投资者只要挑选到少数几只业绩非常好的股票就可以获得一生的成功,并且他们从这几只成功股票上赚到的钱会远远超过在那些差股票上遭受的损失。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投资者的资产组合的最大损失不可能超过他投入资金的总和,但是他获得的收益却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是一个投资天才,他的能力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他能在千变万化的股票市场中,一眼看出其中的关键所在;他能用一种完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分析由大众发出去的资讯;他不断地以娴熟的技巧把投资从一个方向引向另一个方向;他就像一位比赛中的船长,利用风向的变化不断变换航向,许多证券在他的投资组合里仅停留一两个月,而整个投资组合里的证券至少一年要翻检一次。他经营的是一个拥有1400多种证券的庞大组合。这需要高超的组合技术,以及对各种股票的驾驭能力。
从价格反常的情况中寻求获利是许多投资者的共识。在股票市场,任何时候都有一些股票因价格到达某一高位而应该出售,一些股票因价格跌至某一低位而适于购进。投资者通过对这些股票的买进、卖出,再买进,再卖出,周而复始,不断地从中获取收益,积累财富。在这方面,彼得.林奇比大多数投资者都做得要突出。当他发现有的公司股票超过应有的价值时,即使是稍稍超过,他也会立刻卖掉;当发现有的公司股票低于应有的市价时,就马上购进。如甲公司股票每股10美元,乙公司股票每股20美元,他会先以10美元的价位买人甲公司股票,当甲公司股票上涨到每股20美元时,把甲公司股票卖掉。也许那时乙公司股票已下跌至每股10美元,然后,他再购买每股10美元的乙公司股票。他对于积少成多有特殊的偏好,这与信奉“长线是金”的投资者们的看法截然不同。因为他始终认为,几股小利润汇集在一起会构成一笔巨大的收益。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看到现实的利润的人,那么彼得.林奇的投资方式无疑对你非常适合。当然,你必须要首先学到他的准确眼光。
彼得.林奇认为,每天做一些小决定,只要这些决定是正确的,会比每年做几个大决定能带来更大的利益。而且,每天做一些小决定所发生的错误损失,要比一下子做几个大决定所发生的错误损失要小得多。换句话说,一年做出几百个决定,这样即使你错了其中的几个也影响不大。根据平均利润法则只要你比普通的投资者优秀,你肯定能准确无误地前进。当然,林奇也同时指出:“当然错了的时候,你必须得知道,然后尽快纠正错误。”
彼得.林奇不放弃对小利润的追逐,其直接原因是他对股票的价格非常的敏感。由于这种敏感过于常人,他也常常能在这样的交易中取得胜利。通常,在进行交易时,林奇不是立即进行大宗股票交易,他一般会在股票行情不利时,撤回他的出价,直到市场恢复时再出动。这也跟许多其他的交易员不同。
也许有人说,是由于麦哲伦基金规模巨大,彼得.林奇才这么做。这有一定的道理。在1977年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的第年时,1800万美元的规模,组合包含了41种股票,但换手率是343%,而且其后三年的换手率都达到300%。彼得.林奇对此的解释是,麦哲伦对新客户封闭买进,却遭到大约三分之一的赎回, 他为了换股不得不抛出老股票。
1981年麦哲伦基金的规模是1亿美元。1982年林奇被称为“过去十年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经理”,他取得了305%的收益率,麦哲伦基金规模达到4亿5千万美元,在3个月内,他购买了166只股票。1983年中期,林奇的投资组合中有450只股票,而年底就达到了900只,资产升值至16亿美元。
如此多的股票组合是否会成为一个指数基金,从而由“主动型基金”变成“被动式基金”而无法战胜主场?
彼得.林奇认为绝不会如此。他举例说,在900只股票组合中,其中700只股票的资产总和还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
那为什么要少量持有这点头寸呢?
彼得.林奇的解释是:①公司本身规模非常少,即使他持有达到投资上限(总股份的10%),其总量也极少:②他也不能确信这些公司是否真的值得投资。而买这点股票,只不过是为了解公司情况提供方便罢了。
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思路:“投资之后再进行调整”。若调查后觉得好,就加码买进,不行就抛掉。一般来说,林奇“事后诸葛亮”的概率是10%,也就是他考虑十家公司后,会对一家公司真正感兴趣。
彼得.林奇还喜欢在自己的资产组合中持有稳定缓慢增长产业中有巨大收益的保守股票,因为这些股票一般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较小,当市场上升时,它们上升得较为缓慢,但当市场下跌时,它们的支撑能力也要强得多。
彼得.林奇从不持有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他也很少涉足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工具。林奇认为,期权、期货市场如同一处昂贵而又无用的赌博场所,它没有为社会提供任何资金和贡献。林奇还以时间做比喻,他说:“当你拥有优质公司的股份时,时间站在你的一边。你可以等待——即使你在前五年没买沃尔玛,在下一个五年里,它仍然是很好的股票。当你买的是期权时,时间却站在了你的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