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看股市]一次“战胜”巴菲特的机会
当科创板的大门向广大中小散户关闭之后,科创50ETF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所谓,智者千虑,亦有一失。这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股神”沃伦·巴菲特身上。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是一个资产与收益“滚雪球”的过程,其间也曾有过不识科技真面目的败笔。在他踏空科技的日子里,美股纳斯达克市场上演了“十年逾十倍”的科网股结构性牛市。龙头亚马逊的股价在涨逾千倍后,直逼2万元/股的“天价”,着实让人高攀不起。为此,巴菲特懊悔不已;他的搭档查理·芒格也在公开场合表达了错过的遗憾。
相比站在山巅的美股巨无霸,中国A股市场上的科技股似乎还处于“小而美”的发展期。在刚刚过去的三季度,作为A股科技股集中营的科创板整体实现了单季度营业收入、净利润34%、88%的增速,双双创了历史新高。若从事物生命周期的视角看问题,A股科创板资可谓正当其时。
而自11月16日起,伴随着华夏科创50ETF(二级市场交易代码:588000)等四只科创板ETF在二级市场上“开门迎客”,投资者们可最低百元即能投资科创板。即,通过买入一只科创50ETF,一键投资50只科创板龙头股。
科创板投资:先天的高门槛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40年后,传统的增长方式对提振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在递减。此时,以科技先进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的需求变得迫切。而在华为、中兴通讯等中国科技龙头遭遇断供风波后,自主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呼声俨然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创板应运而生。2019年7月22日,伴随着上交所一声铜锣声响起,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科创板这一全新的板块。从此,中国股市进入了注册制时代。
科创板早在创设伊时,便有着清晰、明确的定位,即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发挥出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支持和鼓励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如此定位与规格,叠加中国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不免让人联想到这就是中国版的“纳斯达克”。
科创板恰似兴起的一股新势力。截至2020年11月13日,短短一年多,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195家,总市值约为3.2万亿元。其中体量最大的中芯国际市值2300多亿元,最低仅有23亿元。
相较A股市场的其他板块,科创板相对淡化盈利要求,更加专注科技含量和成长性。但是,这样的公司往往是处于成长周期的前半段,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参照海外的经验,随着科技的更新换代,这些龙头公司也在发生改变。在纳斯达克35年的发展历程中,前半段的明星是雅虎、唯亚威通信、美国网存等,后半段则变成了苹果、微软、谷歌等。
目前近200家企业集中在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等行业。在注册制时代,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还会源源不断增加。这也注定了团队成员的质地参差不齐,在优胜劣汰效益之下,不仅有可能跑出科技大牛股,同样也会不断有失败的案例发生。
尽管科创板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更加严格,但传统的估值方式和投资逻辑在科创板股票的投资过程中很难适用;而且,了解行业进而深入了解公司基本面就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
为了保护个人投资者的利益,科创板开设伊时,就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标准,包括50万资金门槛、2年以上(含2年)的证券市场交易经验等。不过,这样的要求也将大批中小投资者挡在了科创板的投资大门之外。
科创50ETF:百元即可买入有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科创板的大门向广大中小散户关闭之后,科创50ETF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11月16日起,伴随着科创50ETF的上市,大众投资科创板的门槛不再是50万,而是简单的100份ETF份额,金额约为百元。
科创50ETF是市面上的一款新产品,截至目前,大众对其仍旧陌生。为了方便理解这只产品,我们不妨先把问题简单化:它首先是一只ETF;其次,跟踪科创50指数。
根据编制方案,科创50指数是由上交所科创板中市值最大、流动性最好的50家公司筛选而来,主要覆盖于计算机、电子、医药生物等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
科创50指数行业权重
科创50指数的50只成分股可谓是科创板的中流砥柱。相较于科创板整体,科创50指数在营收、净利润、ROE(净资产收益率)等关键财务指标方面更具优势,凸显了其投资价值。
据wind数据,截至11月13日披露的三季报显示,科创50指数成分股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分别为850.82亿元、114.87元;科创板195家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032亿元,净利润247.6亿元。科创50指数成份股虽然只占科创板个股数量四分之一,但却贡献了科创板将近一半的净利润,充分体现了其作为科创板核心资产的盈利能力。
据国信证券统计,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单季净利润增速同比为18.3%,较二季度单季-12.3%的增速全面回升。而科创板业绩极为亮眼,成长属性突出。其中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双双创了历史新高,单季度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增长34%、88%,增速高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
相对于科创板整体,科创50身上不仅仅具备了绩优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了低估值优势。从最新数据来看,科创板整体估值为91.67倍,而科创50为74.88倍,科创50指数估值低于科创板的整体估值。
虽然科创50指数背后的龙头优势多强犹未知,但是多少可以参照下海外经验。比如,纳斯达克市值非常集中,不到 5%的公司占据 70% 以上的市值,越是龙头越赚钱,市场也给予的估值。短期来看,龙头公司的地位难以撼动。
科创50ETF(588000)基金经理荣膺便表示科创板适合做指数投资。“科创板率先试行注册制,壳价值减弱,个股表现可能分化,头部优质公司的价值将更加凸显,科创50指数聚焦科创板核心资产配置价值凸显。未来,随着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不断增加,科创50指数成分股也会随之新陈代谢,有望更具含金量。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可以借道科创50ETF这一工具型产品,更好把握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投资机遇。
样的指数,不一样的供应商
在4只科创板50ETF推出认购时,便引发千亿资金的追逐,一举超过2012年沪深300ETF合计首发500多亿的历史纪录。其中,华夏科创50ETF更是在单日募集超过450亿,刷新ETF首发史上的最高认购规模纪录。
ETF的投资,归根结底比拼的还是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因为在跟踪指数相同的前提下,ETF产品的差异更多体现在投资的精细化运作和公司整体的支持层面。只有以强大的被动投资能力作为依托,才能为ETF产品运作提供足够的助力。
具体来看,投资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产品线是否完善等均是考验一家基金公司指数化投资实力的核心指标。
此次推出科创ETF的四家基金公司,皆是业内排名靠前的ETF供应商。比如,华夏基金是业内首家权益类ETF管理规模超千亿元的基金公司。华夏自2004年推出国内第一只ETF至今,截至今年9月30日,这家公司权益类ETF管理规模逾1600亿元,占行业市场份额近1/4。工银瑞信拥有科创50、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深证100、中证800等多只宽基ETF,是主流宽基ETF数量最多的公司之一。易方达是国内老牌基金公司,非货币资产规模近年来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华泰柏瑞是百亿沪深300ETF的供应商。
科创50ETF之于市场的意义不言而喻。为此,四家基金公司对这一产品均煞费苦心。比如,华夏基金一直十分重视科创相关的投资研究工作,早在科创板正式推出之前,就着手打造科创投资团队。截至目前,华夏基金负责ETF、指数基金管理的数量投资部,由近30名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海内外专业投资经理以及专职研究人员组成。
华夏对科创50ETF十分重视,配备了张弘弢和荣膺两位资深ETF投资经理联合管理,两人分别是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董事总经理和高级副总裁,分别具有10年和近5年的ETF投资管理经验。
这样的指数,如此的ETF,还配备着业内领先的投研团队管理,无论如何,华夏科创50ETF(588000)在上市之后,必将引得市场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