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看股市]巴菲特也头痛的难题
目前3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1%,通胀率有2%,长期来看,股票的回报会比国债高,会比你将现金藏在床垫下更高。
然而在相同的会议中,巴菲特也提到:
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约120多亿现金。目前还没有投资公司,因为没有看到有吸引力的公司。
既然看好股票,为什么持有那么多现金不肯出手?又说股票好,又觉得没有股票可以买,巴菲特究竟是什么意思?事实上,巴菲特貌似自相矛盾的言论,恰恰反映了目前资本市场上的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的出发点,来自于前所未有、越来越低的债券回报。
首先值得指出的是,债券的回报,和股票有很大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债券在未来的回报,是有高度的可预测性的。举例来说,假设投资者购买了一个10年期国债,其到期收益率为每年2%。那么只要投资者持有国债到期,他在未来十年里,每年就会获得2%的投资回报,不多也不少。当然,如果投资者中途卖出债券,或者用新债券代替老债券,那么他的投资回报会发生变化。但是,如果持续持有相同久期的债券的话,其回报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基本上我们可以根据现在的国债收益率,大致预测接下来几年的债券投资回报。
这个结论,在实证上也有很强的支持。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债券收益率和实际回报,就会发现两者非常接近。比如1970年,5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为8%。而在1970到1979年这十年,持有5年期国债的年回报为7%。1980年,5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0.4%,接下来10年,持有5年期国债的年回报为11.9%。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存在于接下来的每个十年段。
2020年年初,美国5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为每年1.67%。截至5月4日,5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为每年0.36%。哪怕是30年国债,其收益率也只有每年1.29%。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债券投资人的投资回报,会非常有限,大致只有每年1%左右。
1%的意思,是假设我花10万块去购买美国债券,那么每年,我只能收到1000块钱的利息。这种情况,在过去100年的美国金融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是一种新现象。在1970和80年代,通胀率很高,但是利息也很高。买10万块的长期国债,大约每年可以获得1万块,甚至更高的利息。到了1990/2000年代,利息逐渐降低,但是投资者大概还能获得6%~8%左右的利息。哪怕是08年发生金融危机,在美联储把基准利率降到0以后,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也还在4%左右。就是说,长期投资者,至少还能把一部分资金放在长期国债里,获得一个安稳的长期收入。
但是当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也降到1%左右,并且比通胀率都低得时候,情况发了本质变化,并且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就像巴菲特所说,股票的吸引力变得更强了。对于投资者来说,去购买风险最低的国债,获得的回报大概率低于通胀,就意味着其资金长期的购买力会降低。与其让自己的资金慢慢贬值,还不如多放一些在股市里,这样至少有可能获得一些更好的回报。接下来的几年,如果各国央行推出的巨额量化宽松引发更高的通胀率的话,那么持有股票,比债券有更大的优势。并不是说股票真的很诱,而是与之相比的债券,实在是太没有吸引力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债券的吸引力下降,导致更多的投资者去购买股票的话,这样的购买动力并不一定持久,不一定会提高股票的长期回报,却很可能会加大股市的波动性,让广大投资者经历更多类似于熔断下跌和熔断上涨的高波动情形。
其次,除了股票之外,投资者也会去追求那些能够带来更高利息回报的固定收益。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一些最大规模的养老基金,开始考虑投资那些公开市场之外的信贷类资产或者基金,其主要逻辑就是在低利率环境之下,追求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利息更高的固定收益回报。对于更高的利息回报的追逐,会不会为高息债券市场带来更大风险,甚至形成资产价格泡沫,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第三,能够带来稳定现金流收入的其他资产,比如房地产,也可能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房地产的好处,是只要地段比较好,就能为房东带来稳定的房租收入。在各国利率普遍走低,甚至接近零的大环境下,稳定的房租收入,是宝贵的现金流,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很高的价值。如果投资者还能利用比较低的银行按揭利率,通过杠杆手段来购买房产的话,那么就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投资回报,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有独特的吸引力。
长期国债收益率降到1%,甚至更低的位置,在美国和绝大多数国家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是一种新现象。即使是发达国家中利率最低的日本,其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也只是从2016年才开始下降到1%以下。这样的低利率,会对我们的投资回报,甚至生活习惯产生哪些长期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