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和媒体总是习惯于将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哈撒韦混为一谈。尽管巴菲特曾对这种做法给予过严厉的批评,但大众这么认为却并没有什么错。毕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巴菲特经过十余载的苦心经营才得以做大做强的,而巴菲特本人也将几乎全部的身家都押注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上。但是,伯克希尔.哈撒市公司并不是巴菲特一手建立的,而是他在年轻时“一气之下”买来的。想要知道巴菲特为何会“意气用事”地买下这家公司,就必须得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发展历史说起。
从一家纺织企业开始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由两家公司合并面来,即伯克希尔公司与哈撒韦公司。伯克希尔公司的前身是谷瀑公司(ValleyFallsCompany)——一家由奥利弗.蔡斯(OliverChase)于1839年在罗得岛州创建的纺织公司。1929年,包括谷瀑公司在内的几家纺织公司与创建于1889年的伯克希尔棉纺公司合并,并更名为伯克希尔精密纺织联合公司(BerkshireFineSpinningAssociates)。而哈撒韦公司则是由霍雷肖.哈撒韦(HoratioHath-away)于1888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的纺织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哈撒韦公司已成为了美国最大的人造纤维服装衬里生产厂家。1955年,伯克希尔公司与哈撒韦公司正式合并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制造公司(Berk-shireHathawayTexileManufacturingCompany).拥有14家工厂,12000名工人,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新贝德福德市。然而好景不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久便深陷困境,其下属的纺织工厂纷纷倒闭。到巴菲特开始投资这个公司的时候,伯克希尔.哈微韦纺织公司已经是“江河日下”,只剩下不到一半的工厂。
1962年,巴菲特开始以合伙公司的名义买进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平均每股股价为7美元。至1963年,巴菲特合伙公司已经成为伯克希尔。哈撒书的第大股东。事实上,巴菲特当年投资伯克看尔.哈撒韦公司的初衷,并非是为了收购这家频临倒闭的企业。他原本只是想在买入股票之后再转手卖出,以赚取利润。然而在卖出时却因为与买家意见不合,最终使这笔交易的“剧情出现了大逆转”。
196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打算回购巴菲特手中的股票。起初,时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的西伯里.斯坦顿(SceaburyStanton)曾向巴菲特口头承诺,将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进行回购。然而最终西伯里.斯坦顿却“背信弃义”,只愿意出每股11.375美元的价格。此举令巴菲特大为恼火,决定不出售手中的股票,并随即展开了疯狂的“复仇”行动——大量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以获得公司的绝对控股权。于是,巴菲特说服了西伯里.斯坦顿的妹婿以及当时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尔科姆.蔡斯(MaleolmChase),并购买了他们手中的股票。到1965年5月10日,巴菲特手中已经握有该公司一半的股权。从此,时年35岁的巴菲特正E式接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帅印”。
不幸的是,当时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剩下两家工厂以及2300名工人,财务状况极其糟糕——资产减少了一半多且面临着累积超过1000万美元的净亏损。为了挽救惨淡经营的纺织业,巴菲特任命肯.蔡斯(KenChase)担任公司CE0.全权负责经营事宜,而他自己只负责掌管资金。这种管理方式一直持续到巴菲特解散有限合伙公司之后。1970年,巴菲特正式任命自己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并第次亲自执笔伯克希尔公司《致股东的信》。当然,尽管如今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极为成功的金融集团,但巴菲特对自己当年这次冲动的“复仇”行为——收购伯克希尔.哈微韦公司——却一直耿耿于怀。他并不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投资,反而是自己人生中少有的几大“败笔”。巴菲特在2010年10月18日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年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一个最大的人生失误。如果当年他不投资这家濒临倒闭的纺织企业,而转投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保险公司,“公司现在的价值将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两倍”。
成功转型
由于纺织业当时已经成为一个日薄西山的夕阳产业,于是巴菲特从1967年开始将资金逐渐投人到保险、银行和其他领域。到1970年底,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纺织业务利润仅有4.5万美元,而保险和银行业务的收益分别高达210万和260万美元。通过巴菲特的不懈努力,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终于在1985年完成了产业转型——公司的纺织业务在这一年全部“寿终正寝”。这一产业转型策略,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发生了翻大覆地的变化——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逐渐蜕变成一个价值数千亿美元的资本巨头。在随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巴菲特通过在保险和其他行业进行的一系列战略投资,最终将伯克希尔.哈撒书公司构建成一个举世闻名的多元化资本帝国。截至2016年底,伯克希尔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在《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2016年排行榜上,伯克希尔.哈撒韦排名第11位。甚至超过了三星、通用电气、微软等家喻户晓的跨国企业。如今的伯克看尔.哈撒书已经成为一*家规模庞大的超级联合公司——旗下拥有的子公司已接近100家,员工总数超过36万人。根据201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报所披露的信息,其附属子公司的业务范围涵盖了保险、餐饮消费、文化传媒、能源交通、金融投资、服装珠宝、房地产、汽车销售、飞机租赁等各个领域,几乎是“无所不包”。
除了上述的全资子公司,伯克希尔还通过普通股投资控股了许多著名的实业公司。表1一5所列的就是其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公司。
世界上最奇特的股票
虽然伯克希尔公司是世界500强之一,且拥有50多年稳定盈利的良好增长纪录,可就是这样一家优秀的公司,却在2010年之前没有被任何市场指数列为成分股。不仅如此,华尔街也只有极少几个专1]研究伯克希尔公司业绩并给出投资评级的分析师。面那些与伯克希尔处于同一级别的公司,如花旗银行、通用电气.微软,每家公司几乎都有数t位分析师在进行追踪研究。那么巴非特到底做了什么让大家“讨厌”的事情,以至于大家对他的公司避之唯恐不及呢?事情的真相是,巴菲特已经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变成了一只世界上最奇特的股票。
它的第一个奇特之处在于股价极高,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贵”股票。2017年3月2日,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创下了266450美元/股的历史最高价。对,你没看错,相信自己的眼睛!的确是26万美元一股。如果按照2017年3月2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1美元对6.6247元人民币)计算,一股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值170多万元人民币一足以让你在中国二线城市买下一套户型不小的商品房。幸好美国股市可以只买一股,否则如果按照中国A股最低100股的交易份额,一个投资者一次最少得准备约1.8亿元人民币。不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高企的股价在让世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早已成为衡量巴菲特投资成功与否最简易的标识。
1977年05月,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首次突破每股100美元
1992年11月,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首次突破每股1万美元
1998年01月,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首次突破每股5万美元
2006年10月,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首次突破每股10万美元
2014年08月,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首次突破每股20万美元
它的第二个奇特之处在于,它的波动性和换手率极低。美国东部时间2015年1月19日全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只成交了314股(不到4手),因此对指数波动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它的第三个奇特之处在于,它是一只50多年从不高送转、从不分红派息的“铁公鸡”。巴菲特自己曾亲口保证:“我永远不会拆分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在他看来,拆分股票并不会增加任何股东价值一个100元的大饼与两个50元的小饼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已。他的这一做法不仅让伯克希尔.哈撒韦登上了世界第一高价股的“宝座”,也将其变成了一只波动性和换手率极低的股票。而有其因必有其果——业绩增长稳定、股价极高,缺乏炒作空间,自然使得它不可能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股票;面成交量和换手率极低导致股票交易额不能达到纳人指数所需的最低要求,自然会被各大指数拒之门外;一年到头都没有几笔交易,自然无法为股票经纪人和分析师带来可观的回报,最终迫使这些人只能“另谋生路”。
市场对伯克希尔股票的冷淡表现,也让巴菲特开始思考:如何能做到既不违背“不拆分股票”的诺言,又能调动市场的参与积极性呢?最终,伯克希尔.哈撒市公司决定于1996年5月8日开始发行伯克希尔。哈撒韦B股(组交所代码BRK-B),以满足众多中小投资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将原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改称为“伯克希尔.哈撒韦A股”(组交所代码BRK-A)。1股伯克希尔.哈撒韦A股可转换成30股B股,但B股不能转换成A股,且B股的投票权仅为A股的1/2002010年1月22日,伯克希尔.哈撒韦B股按1:50的比例再次拆分,拆分后的B股股价变为69美元/股,这意味着现在的1股伯克希尔,哈撒韦B股的股东权益仅为A股的1/1500,投票权仅为A股的1/10000。
别具一格的管理
伯克希尔.哈撒书不仅在市场交易特征上具有“过人之处”。在管理运营方面同样是别具一格。公司现在的总部,位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一般人很难想象得到,这样一个“大牌”公司的总部竟然没有自已专属的办公大楼。巴菲特在奥马哈的奇威广场(KiewitPlaza)大厦只租了半层楼作为公司总部的办公场所,这与旗F规模能大的集团资产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巴菲特对此现状却非常满意,曾说:“我在这座大楼里办公已经有50年了。我非常喜爱这座大楼和大楼的业主。他们给了我特别优惠的租金。我在这里非常开心。”同样让人吃惊的是,巴非特自已的办公室仅有16平方米,更是连一台电脑都没有。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部没有金融分析师,没有专用的律师,没有人事或公关等业务部门,也没有门卫、司机等勤杂人员。在2015年伯克希尔公司50周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自豪地说道,“伯克希尔的总部办公室只有25名员工”。精干的“25人总部”管理着伯克希尔旗下庞大的资产和业务,包括所有的证券投资业务、资金的调配、所有重要子公司CE0的任免以及年度报告等重要材料和文件的撰写等。采用这种“微型司令部”来负责公司纷繁复杂的运营和管理工作,是巴菲特特意面为之的。巴菲特认为,“一个机构精干的组织会把时间都花在打理业务上,而不是花在协调人际关系上。”一个公司如果有太多的领导或部门,反而会分散注意力。伯克希尔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直理,芒格先生在他的《副主席的想法:过去和未来》一文中对此有同样的阐述:“集团公司的总部几乎没有任何东西,除了一个小办公室套间,只包括一个主席,一个财务总监,一些主要帮助财务总监做审计、内部控制的助手等人。”很显然,在公司运营方面伯克希尔.哈撒书采取的是“去中心化”的管理架构——旗下的各个子公司享有充分的决策自主权。然而在财务和资金管理方面,伯克希尔.哈撒韦采取的却是“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附属子公司除保留正常运营所需的资金外,多余的资金全部归集到伯克希尔总部或旗下几个较大的集团公司,以便统一调配。如此一来,既能保证所有子公司自主经营,又能方便巴菲特将所有公司的现金流集中起来“办大事”。
除了25人的“微型司令部”,如今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还拥有一个由12个“最强大脑”所组成的董事会,他们分别是:
沃伦.巴菲特(WarrenE.Bufett)——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查理.芒格(CharlesT.Munger)——董事会副主席、巴菲特合伙人
霍华德,巴菲特(HowardG.Bulett)——巴菲特之子、巴菲特农场总載(PresidentofBuffettFarms)
斯蒂芬。博科(SlephenB.Burke)——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环球集团(NationalBroadeasingCompanyUniversal)首席执行官
苏珊,德克尔(SusanILDecker)——前雅虎公司首席执行官
比尔.盖茨(BillCates)——微软创始人、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andMelindaGatesFoundation)现任联合主席
大卫.格特曼(DavidS.Cottesman)——第一曼哈顿公司高级常务董事
夏洛特.盖曼(ChalotteGuyman)——前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董事长
托马斯.墨菲(Thomass.Muphy)——黄国广播公司(AmerieanBroadeastingCompany,ABC)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罗纳德.奥尔森(RonaldLOlson)——芒格.托雷斯,奥尔森有限合伙律师事务所(TheLawFirmnofMunger,Tolles&0OlsoLP)的合伙人。
沃尔特,思科特(WalterScott,JR.)——第三级通讯公司(Level3Communications)前任主席
梅丽尔.威默(MeryIB.Witmer)——老鹰资本管理合伙人
此外,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还有一位“元老级”的董事会成员,即前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投资银行艾伦公司的董事长唐纳德.基奥(DonaldR.Keough)。不过在2015年伯克希尔.哈微韦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名单中,已经看不到他的名字。可以看出,除了巴菲特父子与芒格,其他董事会成员基本都是来自公司以外各行各业的顶尖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