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七输二平一赢的“七二一”法则魔咒决定了参与资本市场游戏的人虽然都怀着发财的梦想,但最后的结局逃不过70%的人不但不赢钱,而是在赔自己的老本,仅有10%的比例在赢的局面。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去问,到底是为什么呢?怎样才能成为那赢的10%中的人呢?这其中的奥秘和关键是什么呢?
在1990年的股东信里,巴菲特以较大的篇幅系统介绍了他买入到至今为止还为最重要持股之一的富国银行股份的来龙去脉,他是先从买入前提谈起的:
“我们是在1990年银行股一片混乱之间买进富国银行的股份。的。。……。事实上在波克希尔选择购并或是投资一家公司,头一年不赚钱没有关系,只要以后每年能够有20%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尽管如此,加州大地震使得投资人害怕新英格兰地区也会有同样的危险,导致富国银行在1990年几个月间大跌50%以上,虽然在股价下跌前我们已买进一些股份,但股价下跌使我们可以开心地用更低的价格捡到更多的股份。”(摘自巴菲特1990年致股东的信)
很明显,他买入富国银行的前提是回报高,有20%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一些混乱因素导致了股价下跌,不但不是坏事,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可以开心地用更低的价格捡到更多的股份。这就是巴菲特购买好企业股份的逻辑,好企业越跌越有价值,越应该买。
那么,对股市的波动应该采取什么逻辑呢?巴菲特这样以举例的方式告诫我们:
“以长期投资作为终生目标的投资人对于股市波动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态度,千万不要因为股市涨就欣喜若狂,股市跌就如丧考她,奇怪的是他们对于食物的价格就一点都不会搞错,很清楚知道自己每天一定会买食物,当食物价格下跌时,他们可高兴的很(要烦恼的应该是卖食物的人),同样的原则也适用在波克希尔的投资之上,我们会年复一年买下企业或是企业的一部分也就是股票,也因此企业的价格下跌对我们会更有利,反之则可能会对我们不利。”(摘自巴菲特1990年致股东的信)
从举例看出,巴菲特对待股市波动的逻辑简单明了,就像买食品一样,便宜了当然要高兴,在投资上遵循同样的逻辑。
逻辑似乎很简单,每个人都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在股价下跌时大多数人又表现为恐慌呢?
对此,巴菲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股价不振最主要的原因是悲观的情绪,有时是全面性的,有时则仅限于部分产业或是公司,我们很期望能够在这种环境下做生意,不是因为我们天生喜欢悲观,而是如此可以用便宜的价格买进更多好的公司,乐观是理性投资人最大的敌人。当然以上所述并不代表不受欢迎的股票或企业就是好的投资标的,反向操作有可能与从众心理一样的恳蠢,真正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而不是投票表决,不幸的是Bertrand Russell对于人性的观察同样地也适用于股票投资之上: "大多数的人宁死也不愿意去思考”
巴菲特把股价下跌时大多数人表现恐慌的原因归咎于这些人的“不思考“。我的理解,实际是这些人不去按商业常理和商业逻辑去想去做,而是没有主见,随大流。应该去思考什么呢?巴菲特在1991年股东信里早告诉了我们:
“所有投资人的目标,应该是要建立一项投资组合可以让其透视盈余在从现在开始的10年内极大化。这样的方式将会迫使投资人思考企业真正的长期远景而不是短期的股价表现,从而藉此改善其投资绩效。当然不可否认就长期而言,投资决策的绩效还是要建立在股价表现之上,但价格将取决于未来的获利能力,投资就像是打棒球一样,想要得分大家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场上,而不是紧盯着计分板。”
巴菲特的告诫是应该思考企业真正的长期远景而不是短期的股价表现,投资绩效的改善正是依赖于企业真正的长期远景,这种远景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而价格一定会跟随价值而得到最后的体现。
最后的一句最具说服力:投资就像体育比赛,想要得分就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比赛的场地上,去发现企业经营前景的商业要素是否好转,只盯计分板上的股价变动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