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信息:保险公司盈余
(1)保险公司的负债
会计学里有一个术语叫“或有负债”。这是指那些不知道未来是否需要支付,或者不知道需要支付多少的公司负债。在保险公司中,就存在大量的这种负债。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衡量保险公司的业绩时,应该对财务报表的盈余数字抱有怀疑态度。根据过去的经验,很多保险公司财务报告中靓丽的盈余数字到最后都是一场空。当然,保险公司对这种错误也是无能为力的。就算是最有良知的保险公司也无法推算出自己开出的保单到最后是否需要赔付,或者应该赔付多少。他们写在财务报表上的负债和最终需要支付的赔款可能有天壤之别审计师当然知道保险业的经营风险,但是他们仍然会给出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且以肯定的口气说:该财务报表“允当表达”了公司的风险状况投资者则完全相信审计师的意见,因为他们完全搞不懂“允当表达”是什么意思。最终,一些未来可能出现的负债就被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完全忽略了。巴菲特曾经讲过一个旅居海外人士的故事。有位先生,常年旅居海外。有天姐姐来消息说父亲过世了。他表示说自己无法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不过他愿意负担所有的丧葬费用。
几周后,他收到一张4500美元的账单,他照价付清。但是谁知道从此开始,他每个月都会收到一张10美元的账单。他询问姐姐这是怎么回事。姐姐回答说:忘了告诉你,父亲的寿衣是租来的。
在保险业中,这样“租来的寿衣”到处都是。更严重的是这些账单可能几十年都不会寄到公司手上。公司里资历最老的人可能都将它忘记了。然后突然某一天,大量要求赔款的账单就从天而降。巴菲特曾经形象地比喻说,如果理赔部门的负责人走进总经理办公室,然后说:“猜猜发生了什么?”他的老板如果有足够经验,应该知道这次绝听不到什么好消息。对于保险行业,意外的消息往往就代表额外的损失。
(2)损失准备金没有太大帮助
每个保险公司都会提取一定数额的损失准备金。很多投资者想当然地认为这笔损失准备金足以应付公司未来可能面对的意外情况。但在巴菲特眼中,这种想法是可笑的。虽然如果能准确估算出未来的损失,并且按照复利折现,的确可以算出比较准群的损失准备金水平。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抗的意外原因,保险行业内对损失准备金的提列一直是不合理的。
巴菲特认为自己投资生涯中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购买了通用再保险公司。当时这家公司的经理人严重夸大了自己的价值,开且隐藏了大量的风险隐患。
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前身是挪威全球保险公司。随着美国业务扩大,这家公司将总部移至美国。后来,通用再保险先是与科隆公司合并,之后又收购了国家再保险公司。最终,通用再保险公司垄断了几乎整个美国的再保险市场。20世纪90年代,美国保险业整体陷入危机,行业内竞争加剧。很多优秀的保险公司纷纷倒闭。这时通用再保险公司也陷入危机。公司旗下科隆人寿再保险公司为了获得更多收入,参与了一项雇员收入再保险项目。这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公司每收入1美元保费却要支付125美元的补偿。这笔业务就造成公司损失10亿美元。通用再保险公司陷入了危机。偕助这次危机,巴菲特开始了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计划。尽管他表示自己已经与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管理层充分协商,也考虑到其中所有的不利因素,但事实证明,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
1998年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后,巴菲特认为只要预留出足够的损失准备金,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随后两年,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赔偿金额不断扩大,远远超过预先估算的水平。巴菲特的收购不仅没让通用再保险公司起死回生,还拖累伯克希尔的市值也大幅下跌。为此很多股评家指责巴菲特说他这次收购只是为了出风头,搞个人崇拜。
直到2000年年底,巴菲特才通过一系列的重组使通用再保险公司摆脱困境。他为此消耗了巨大的精力。相比之下,通用再保险公司给他带来的收益比较有限。
通用再保险公司摆脱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巴菲特财力雄厚。他可以在伯克希尔调用大量资金去资助通用再保险公司。这次事件后他不得不承认,“如果通用再保险公司还是一家独立的公司,那么该公司的生存将会受到巨大威胁。”实际上,保险公司一且陷入危机,这种危机就绝对不会是轻易可以解决的。例如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1970年就陷入类似的危机。公司因为错误地估计了未来的损失,导致保险产品定价过低。连续很多年保单的销售收入都完全不够赔偿金的支付。在这种情况下,保单的销售越火暴,公司的亏损就越多1976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价已经从61美元跌倒2美元。公司濒临破产。这才为巴菲特提供了逢低买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