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高价的伯克希尔
如果单以股票分红比例来衡量,巴菲特经营的伯克希尔公司是美国股市上最不值得投资的公司。
因为巴菲特几十年来坚持不分红、不送股、不拆分的原则,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多年来一直是美国股市历史上最“一毛不拔”的股票,也是最昂贵的股票。2006年10月5日,伯克希尔股价突破10万美元。为了应对这个6位数的股价,众多财经报刊和网站甚至不得不对自己的股票报价栏目进行重新排版。
在巴菲特看来,公司的送股和分红完全是闹剧。首先,送股时为了将股本拆分会涉及大量的文书工作。而公司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吸引那些对毫无意义的拆分感兴趣的投资者。对那些关注公司真正价值的投资者来说,这种把戏丝毫没有吸引力。巴菲特认为自己的公司只需要那些关注公司真正价值的投资者就足够了。所以他对送股、拆分毫无兴趣。
在巴菲特看来,公司分红也很有意思。分红本身来自公司的税后利涧,但股东拿到分红时还要交一次所得税。明眼的投资者都能看出分红实际上对股东毫无好处可言。特别是在巴菲特管理的公司中,所有理智的投资者肯定都想把资金留在公司,继续获得每年20%的平均报酬率,而不是为了得到资金去缴纳额外的所得税。
多年来,伯克希尔高不可攀的股价吓退了众多投资者,就连那些久经沙场的投资高手也望而却步。在1988年的某一天,一位看过伯克希尔公司年报并一直跟踪其股票价格的长期投资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只股票没有什么赚头了。”伯克希尔当时每股的价格是4200美元。但是在几年之后,这个人后悔不已,并且花16万美元购买了一股伯克希尔股票。即使这样,如果他能持有到2006年伯克希尔股价突破10万美元时也能获得几倍的收益。高价的伯克希尔是对巴菲特“不看股价”原则的最好诠释。一只股票只要具备投资价值,就是很好的投资标的。此外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股价的高低。例如以ⅹ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这只股票内在的投资价值为Y。我们应该关注x是否小于Y,二者的差额是多少,而不应该去纠结于X的值究竟是多少。
根据巴菲特的回忆,在类似的问题上他也曾经犯过错误。那就是他在1988年没有追高买入房利美的股票。
1988年,巴菲特决定以3.5亿到4亿美元之间的总价值,买进大约3000万5股房利美(联邦国民住房贷款协会, 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简称 Fannie mae)。巴菲特的公司之前曾经拥有过这家公司的股份,也对其所处的产业相当了解。另外,巴菲特很清楚房利美的总裁大卫·马克斯韦尔(David Maxwell)有能力处理他所面临的一堆问题,同时进一步使公司发展成为个金融巨擘。当时的房利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巴菲特在购买股票前甚至已经拜访过大卫·马克斯韦尔,确认马克斯韦尔不会因为巴菲特公司持有他们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而感到任何的不愉快。
当一切条件具备后,巴菲特的公司开始买进房利美的股票。但是收购的过程并不顺利。当巴菲特买入700万股后,房利美股价开始大幅上涨。此时巴菲特无法以计划内的资金买入希望得到的股票数量。失望之余,巴菲特决定放弃——他停止了买入计划。同时因为无望取得控股权,巴菲特又把已经买入的700万股股票全部卖出。
巴菲特自称,因为他的这项错误大概使伯克希尔在1991年的上涨中少赚了14亿美元。
投资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不敢追高的失误。当看好一只股票后,投资者决定跟进买入。但是发现股价已经涨了很多,于是出于“恐高而不敢追高买入。但之后股价往往继续上涨,投资者也就只能扼腕长叹了。为了避免这种事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巴菲特的“不看股价”原则。无论股价高低,只要股价低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并且二者间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投资者就可以大胆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