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平地起,许多伟大的企业大多诞生于不起眼的角落,或是车库或是地下室,而这一次的春秋大梦,开始在一间铁皮屋里。
路边匆忙的行人,谁也不会想到,日后国内廉航龙头——春秋航空(601021),便发迹于此。
80年代初,作为上海市长宁区遵义街道党委副书记的王正华,应领导要求为解决大批返城知青们的工作问题。
为了能让孩子们有口饭吃,王正华共创办了六家企业,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全国旅游业民营头牌的春秋国旅,为春秋航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85年,端着铁饭碗的他从单位辞职,拿着2000块钱搭了一个铁皮的亭子,开始了他不惑之年的创业。
80年代的中国刚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那时候中国人旅游基本都是靠单位组织,但是王正华敏锐地捕捉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出游必将蓬勃发展。
春秋国旅在国内率先打出了“散客游”的概念。
要做好“散客游“,就需要有市场吸引力,能够做到物美价廉。
王正华参照欧美的旅游模式,制定了“上海周边游,海南岛七日游”等一系列经典旅游路线。
同时为了解决散客开团困难的问题,春秋旅社提出“满十人就出发。”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
“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客户。”
在这种创新的旅行模式吸引下,春秋创造了源源不绝的客户。
一年后,公司营业额就达到了60万,此后,春秋旅行社一骑绝尘,1987年突破了100万。
正式开始创业后的第一个十年,王正华带领春秋国旅坐上了国内民营旅游的头把交椅。
于此同时,王正华也发现,游客纠结于高机票价格,使得远途旅行相对于周边游明显受到了冷落。
在那时,即使是经济蓬勃发展的上海,坐飞机也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
为了降低航空成本,他开始找航空公司协商,对夜间航班进行低价包机。
1997年10月,春秋国旅推出特价机票,一经推出就被抢购一空,那阵势堪比如今的抢房。
一炮而红的特价机票,让王正华看到了廉价模式的可怕生产力,他后来索性就把包机的形式固定下来,最多的时候一年要包8000个航班。
又过了一个十年,民航总局终于在2004年破冰民营航空,从不惑到花甲的王正华,终于等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门票。
事不宜迟,春秋航空立马正式注资筹建。
2005年7月,机尾装饰着春秋航空标志的第一架飞机正式从虹桥机场起飞,春秋航空当年便超预期盈利1000万。
这可比西南航空的盈利速度快多了。
熬过了令航空业备受煎熬的2008年金融危机,2015年,春秋航空在成立10周年之际登陆资本市场。
而此时的王正华已年逾古稀,弹指一挥间,距他下海已过去了三十年。
曾经普通民众不敢奢望的飞天梦想因他而实现,而这位将工作视为兴趣的老者,始终记得母亲在其年少时传授他的简单人生哲学:
“钱,一半是赚的,一半是攒的。”